据新华社消息,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马克龙一行5日下午抵达北京,此行还将赴广东省广州市参观访问。
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将开始访华之旅。
豪华阵容
据中新网,法新社报道,随马克龙访问中国的包括空中客车公司(Airbus)、法国电力集团(EDF)和奢侈品行业、银行业等诸多法国著名大公司的高层领导人——这些商界人士希望能与中国签署新合同。
欧洲新闻台援引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政策研究员阿莉恰·巴楚尔斯卡的话称:“毫无疑问,马克龙带领这个商业代表团访华,是在向中国发出信号,表明经济合作在法国的议程中非常重要——对整个欧盟来说也是如此。”
法媒分析称,对法国这样的欧洲经济大国而言,与中国维持贸易关系是重要的优先事项,马克龙的此次访华之行不仅会给法国带来积极影响,更会给欧盟27个国家传递积极信号。
此外,文化交流也将是马克龙此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法国《20分钟报》报道称,马克龙还邀请了多名在法华裔艺术家,以及电影《狼图腾》的导演让-雅克·阿诺等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一同来到中国。
央视新闻独家播出马克龙专机抵达北京的新闻后,多位网友注意到,从马克龙专机机舱里走出的随行人员中,居然出现了巩俐的身影,而走在她前面的正是她的法国老公让——米歇尔·雅尔。
访华前与拜登通话
据环球网,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北京之前与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两人表示愿意共同与中国接触,以加快结束乌克兰危机。
报道称,马克龙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说,“两位领导人提到了他们愿与中国接触,以加快结束乌克兰危机、参与建设该地区可持续和平的共同意愿”。
报道说,爱丽舍宫还宣称,马克龙和拜登都希望能和中国一起,在推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发展方面做出贡献,并为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制定共同议程。
欧洲政要纷至,释放三个信号
此次马克龙与冯德莱恩的访问,更有特殊之处。一位是欧洲大国元首,一位是欧盟主要机构的领导人,同时开启中国之行,在中欧关系交往史上打破了惯例。
信号一:积极促进欧中对话合作
去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作为中共二十大召开后首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他的到访意味着新冠疫情后中断的中欧交往重启,也为其他欧洲政要的中国之行拉开序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刘作奎指出,朔尔茨代表欧洲反对与华“脱钩”的理性务实声音,那次访华他带回去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是中国反对使用核武器,其二是中国希望继续与欧洲合作,不寻求“脱钩”。“疫情三年造成中欧人员往来中断,朔尔茨来华了解到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决心,也将信息带回了欧洲。”
除了朔尔茨,马克龙也多次反对“脱钩”,他在去年二十国集团(G20)巴厘岛峰会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就表示,希望积极促进欧中对话合作。
此次与马克龙“组团”访华的冯德莱恩在3月30日发表“中欧未来关系”的演讲中表示,与中国“脱钩”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利益,所以欧洲需要关注的不是和中国脱钩,而是降低风险。
经过近50年的交往,中欧经贸关系已在经济全球化大势中形成相互依赖、合作共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据中方统计,2022年中欧双向投资保持强劲增长。欧盟对华投资达到了100亿美元,同比增长96.6%。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为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信号二:尽早结束乌克兰危机
就马克龙访华,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接受《欧洲时报》专访时表示,两国领导人将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举行会谈。
卢沙野提到,同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和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面对国际局势复杂深刻演变,中法关系的战略价值和特殊意义进一步凸显。中方愿同法方就乌克兰危机进行沟通,推动有关各方认真反思乌克兰危机的深刻教训,坚持和谈正确方向,真正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
近期,马克龙推动的延迟退休政策造成法国民众强烈抗议,究其本质,“乌克兰危机导致欧洲能源暴涨,进一步的通胀高企加剧了经济的萎靡。”刘作奎表示,援助乌克兰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能源危机让老百姓非常不满意,他们开始走上街头反对。“因此欧洲政府开始更多地动摇。”
信号三:中欧关系迎来窗口期
上个月,中国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外交部长秦刚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不管形势如何发展,中方始终视欧盟为全面战略伙伴,支持欧洲一体化。我们愿同欧方一道,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3月30日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中欧关系具有良好基础,欧洲领导人近期纷纷访华。当前世界正经历深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中欧携手应对全球挑战、提振全球经济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刘作奎对此表示,中欧关系迎来了窗口期。在他看来,中国倡导的和平与合作,也是欧洲目前的主旋律,因此这是双边关系的重要机会,“可以说窗口期来了”。他进一步解释,中方非常欢迎越来越多的欧洲领导人赶紧来中国谈合作、搞项目,这样“窗口”会越来越大,黏性会越来越强。(来源:新华社、中新网、环球网、北京日报;整理:李云鹏)
编辑: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