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凯 于建平 北京报道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销量不断创新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市占率达25.6%。并且,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850万辆,整体增长30%。在此背景下,汽车企业除了比拼新能源转型的速度,技术突破也成了汽车企业发展的重点。
日前,比亚迪发布了“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这是比亚迪全栈自研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也是行业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表示,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垂直方向的控制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多年来,比亚迪在电机、电控等新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为持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垂直方向控制技术,比亚迪补齐了智能底盘的拼图,打造了车身控制完全体。”
何为云辇?
据比亚迪官方解释,“云辇”出自于《魏书》命名灵感源于中国古代的帝王座驾“辇”。“云”象征着以智能化技术创造更轻盈平稳的驾乘体验。
而从产品来看,云辇是比亚迪研发的一套智能化车身控制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对车身的控制,实现上下车身解耦控制,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根据官方介绍,云辇系统可以抑制车身姿态变化,降低车辆侧翻风险。同时,云辇系统可以在雪地、泥地、水域等复杂路况下保护车身,避免因地形造成的整车磕碰损伤,确保整车安全性和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云辇技术之前,垂直方向控制技术大多都是国外豪华品牌的配置,例如奥迪的“智能稳姿系统”、保时捷的“PDCC”技术等。因此,云辇的诞生也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带上了一个新台阶,填补了中国车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对此,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云辇的诞生,一方面改写了车身控制技术依靠国外的历史,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则超越了国外技术水平,一登场就站上了行业领先位置,完成了从1到2的提升。”
此外,《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云辇系统还针对不同的车型定位,推出了不同的产品矩阵,包括云辇-C、云辇-A、云辇-P以及云辇-X,覆盖了家用车到硬派越野甚至超跑的不同操控需求。产品方面,云辇-C硬件已搭载在比亚迪汉、唐及腾势D9三款车型的部分配置版本上,后续将通过OTA陆续升级为云辇-C系统;云辇-A将首搭腾势N7;云辇-P将首搭仰望U8;而云辇-X则是一套概念性产品,目前搭载于仰望U9工程车上。
汽车分析师田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云辇系统的推出,不仅是比亚迪继刀片电池、CTB、易四方之后的又一安全技术突破,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又一突破,为其他企业提供了范例和标杆。”在田力看来,云辇技术的意义,就是让用户更舒适更安全,这点是新能源转型进入后期比拼的重点。不过,比亚迪还需要做出更精准的布局,这样才能发挥出云辇的实力。
技术即豪华
在业内看来,比亚迪发布云辇系统也是其向高端化冲击的又一张底牌。
除了云辇系统,比亚迪目前还拥有刀片电池、CTB、易四方等技术。其中,刀片电池可以缩小电池组体积和重量,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则可以让刀片电池与车身结合更紧密,实现电池系统结构强度的突破,提升安全性。而易四方技术可以实现车辆原地掉头、高速爆胎控制、应急浮水等场景化能力。
对此,王传福也给出了在他眼中的豪华:“燃油车时代的豪华看LOGO,看历史,而新能源时代的豪华看技术。”
国元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比亚迪崛起于“电动化”,升华于“智能化”,公司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推出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解决了电动车安全、续航和经济性的痛点。
不断更迭技术的背后,是比亚迪在研发方面的大量投入。根据比亚迪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202亿元,同比增长90.31%。其中,比亚迪整车业务是最大的研发投入领域,其次是电池业务。除了研发投入,比亚迪也在不断扩充研发团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比亚迪研发人员数量达到了69697人,较2021年末增长72.59%。
汽车行业观察员赵永琦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研发的投入是比亚迪技术创新的保证,也是其成为头部企业的核心。通过不断的研发,比亚迪已经发展成了一家集汽车、电池、IT等多领域的企业,这也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赵永琦认为,堆配置堆娱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在新能源飞速发展的当下,自主品牌需要在技术方面做出更多的突破,才能成为全球产业的中坚力量。如今,比亚迪已经做到了技术创新,这也成为其向上发展的助力。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