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5/20230517220108sFB2QM6Raw.png

农商银行专业参与做好海洋文章,小小渔村变身牡蛎养殖亿元村|经济复苏调研行

卢梦雪 冉学东 2023-5-18 16:49:51

东港农商银行临港支行行长丁希竹娴熟地向记者介绍牡蛎的养殖

本报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日照、北京摄影报道

黄海之滨,渔港码头上,一幅碧海蓝天的画卷展开。工人们麻利地将牡蛎从笼子里倒出来,忙碌地分拣、清洗。

这是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牡蛎养殖基地,这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的城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5°线附近,海水温度适宜,水流平稳,丰富的饵料滋养着牡蛎。

在市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渔民积极转型,以牡蛎养殖为契机,实现着自身的蜕变。当地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渔村和渔民的转型,依托资金支持、利率优惠、免担保等措施,金融机构与渔民们紧密相连,书写着信任与共同成长的故事。

成熟的牡蛎养殖生产线

东港区是日照市的主城区,这里海岸线绵长,山海水陆相连,渔业资源丰富,有海水养殖池塘近万亩、养殖户近千家,利民渔业专业合作社(下称“利民渔业”)的牡蛎养殖基地就坐落在这里。

1.png

利民渔业的海上养殖基地,远方红蓝色点状位置均为牡蛎养殖点

利民渔业的负责人金立陶是与大海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渔民,这些年的发展始终围绕海洋做文章。

年轻时,在东港农村信用社(现东港农商银行)的支持下,金立陶买下了人生第一艘渔船,成为日照市金家沟村最年轻的船长之一,收获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渔船也从小木壳发展成了大铁壳。

但随着近些年捕捞业的迅猛发展,海洋渔业资源逐年减少,由此导致的收益降低成了困扰众多渔民的现实问题。

在当地政府“实现海洋渔业绿色转型”的号召下,日照市的近海养殖业逐步兴起,金立陶正是在此背景下加入了牡蛎养殖的队伍。

“我们是日照最早实现三倍体牡蛎自主育苗的养殖户,这种牡蛎生长快、个头大,可以全年供应,很多外地的牡蛎供货商都是从我们这里进货的。”5月初,记者来到利民渔业的养殖基地的时候,金立陶的侄子金洋正在码头上安排发货,他戴着眼镜和手表,身穿运动裤和黑色短袖,脸和胳膊被晒得黝黑。

“这些货有的发往安徽,有的发往合肥,山东本地的订单也有很多,大多数都是在抖音直播上订的货。”金洋指着地上的十多个泡沫箱子,这些箱子尺寸有成人一臂长,里面装着大量的冰块,为方便搬运,这些泡沫箱放置在塑料箱子上,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牡蛎,多为零售客户订购,“疫情期间我们做直播,开了抖音号,各地的订单很多。”

除了抖音平台,利民渔业也与淘宝商家、云集平台等多个线上平台有长期合作,此外,全国各大海鲜批发市场、酒店、连锁商超和社区团购也是他们的供货渠道。

2.png

金洋向记者展示养殖的牡蛎

“五一期间我们向淄博输送了很多的牡蛎,我们也经常向威海等地大批出货。许多外地产的牡蛎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日照,但是知名度高,所以会从我们这进货,现在日照也在打造自己的牡蛎品牌。”金洋介绍道。

利民渔业目前拥有养殖海域1363亩,主要产业是牡蛎养殖,是日照规模最大的牡蛎养殖基地之一。与其他养殖户从外地购入中型牡蛎再投入养殖的挣差价模式不同,利民渔业拥有从产品养殖到加工、打包、发货的一条完整产业链。


“他们这种发展模式利润更高,每年 10 月份的时候他们从中科院购苗,一个牡蛎幼苗成本几分钱,其他养殖户从大连、烟台购买成品牡蛎苗成本要 3 毛多,利差一下子就出来了,而且他们这样也能避免从外地运输过来造成的损耗。”东港农商银行临港支行行长丁希竹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起利民渔业的经营模式。

4.png

金洋向记者展示他们购入的牡蛎苗,直径略大于一元硬币

在探索到合适的发展模式后,金立陶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但牡蛎本身的成本虽然很低,人工成本和设备成本却投入不菲。据了解,综合出海船员的成本、码头上牡蛎加工的人工成本、网箱、养殖笼具和浮漂等设备的成本,以及购船、购油、海域租赁等成本,利民渔业每年的投入需要700万元左右。

“好在日照的海洋灾害较少,台风来到日照,就绕着弯跑到别的地方去了,牡蛎养殖的风险整体比较低,我们的回款周期也很短,但就算这样,每年也有一定的资金缺口。”金洋补充道。

“利民渔业的问题是资金都投入到了养殖中,没有可抵押房产,贷款资金额需求较大,寻找合适的担保也比较困难。”丁希竹告诉记者,利民渔业的用款需求主要集中在其每年扩大养殖面积和购买牡蛎苗上。

了解到客户困难后,东港农商银行积极与金立陶对接,并联系到了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由其提供担保为客户办理授信200万元。

“这样他的融资担保问题解决了,也享受到了政策性贷款的低利率及政府贴息,降低了融资成本。”丁希竹介绍道。

利民渔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周边100余户养殖以及加工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帮助本村及周边村50余人实现了就业。据透露,2020年利民渔业工资性支出达到215万元,2021年达到350万元,人均每年增收5万多元。

渔村变牡蛎养殖“亿元”村

在日照市区出发,汽车向东南方向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后,就是臧家荒村。

与记者预设印象不同的是,这里崭新的居民楼建设的别具特色,餐厅、超市、理发店排成一排,村文化宣传栏随处可见。

6.png

臧家荒村内的一处加工工厂,“党建引领、共同富裕”几个大字格外明显

“我们村有39万亩牡蛎养殖区域,牡蛎很出名,许多外地的养殖商贩来日照,都是直奔我们村。”臧家荒村支部书记臧家德一边倒茶,一边自豪地说道。

臧家荒本是个传统的渔村,渔民祖祖辈辈耕耘海田,后来在政府引导下,陆续有村民开始发展牡蛎养殖的生意。

“我们村的发展是党建引领的结晶。之前村民都是分散经营,各家各户自己购苗一是成本高,二是质量不好把控。牡蛎养大后,怎么卖,卖到哪儿都令人发愁。”臧家德告诉记者,由于村民个体养殖技术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通,交易环节不规范,滋生了许多实际问题。

为打破“单打独斗、不成气候”的发展困境,2020年,臧家荒村以街道大力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经过多次到外地考察研究,召开渔民动员会议等环节,以“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整合散户资源,成立了昌瑞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下称“昌瑞合作社”)。

“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又成立了牡蛎合作社市场,市场里有专业的采收、分离、净化、包装设备,各个村民都可以来市场加工牡蛎。”臧家德向记者介绍道,有了市场后,村民一方面不必再为购苗和销售发愁,另外一方面也减少了村民在分散场所加工牡蛎带来的景观污染。

7.png

合作社的养殖工具统一存放场地,后侧居民楼即为居住区

“我们农商银行也积极与合作社对接,有社员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的时候,合作社会推荐给我们,我们考察完成后会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提高放款速度,以配合合作社发展。”东港农商银行经开区支行行长杨彦文介绍道,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东港农商银行已累计为60余户昌瑞社员授信8000余万元。

在臧家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牡蛎合作社市场参观,在这里,身穿防水服、长胶靴的工人们正忙的热火朝天,夹杂着海水鲜味儿的牡蛎经过流水线作业,被码得整整齐齐密封在恒温箱里。

8.png

合作社市场内的牡蛎分拣流水线

在专业化、集约化的管理下,村民牡蛎养殖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最初一批入股的养殖户拿到分红后,更多村民开始陆续要求加入合作社。

臧家德介绍,现在该村有超7成的村民入股,入股资金180万元,村集体配股出资20万元。截至2022年9月,昌瑞合作社共生产牡蛎4000余万斤,销售额突破2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亿元牡蛎村”。

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引导下,在金融机构等多方的扶持帮助下,乡村振兴的“春风”正吹进越来越多的传统渔村。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