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孙梦圆
本报记者 孙梦圆 于娜 北京报道
“数字技术发展为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要凝聚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康复共识,推进康复和辅助器具科技创新,加快残疾人康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增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数字技术与残疾人康复深度融合,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的需要。”5月22日,中国残联副主席张卫星在康复国际百年庆典康复分论坛上表示。
据悉,该论坛就“互联网+”康复服务应用及进展、智能辅助技术发展与展望等专题进行广泛交流。中国残联副主席张卫星、康复国际健康与康复功能委员会主席黄悦勤、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长凌锋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康复国际及国内康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残联组织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数字诊疗技术疗愈心理创伤
相比前往医院就诊需要经历路途和排队的不便,数字诊疗技术可以让患者与医生进行远程互动,在家中获得咨询并接受治疗,更好地遵循医嘱管理。在政策扶持下,数字诊疗技术发展迅速,其临床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行动纲要,将开展数字助老助残行动作为重点任务之一,着力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素养和技能。
“近年来,数字诊疗技术将康复服务与全国各地家庭联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康复服务的可及性。”黄悦勤说。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副主任刘肇瑞提到,目前,数字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和行为、认知障碍等,针对每一种疾病表现,都有相应的康复服务策略。实际上,数字诊疗技术在康复领域中不断地渗透,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实现康复目标。
记者注意到,在本次论坛的心理治疗议题中,孤独症的数字诊疗技术多次被重点提及。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会出现社会交往障碍、兴趣局限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据《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目前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超过1000万,其中自闭症儿童数量超过200万,孤独症患病率已逐渐上升至1%。巨大的患病人群背后,病因仍未查明,症状却会伴随终身,因此,孤独症患者的康复程度关乎千万家庭的生活品质。
长期以来,孤独症康复领域一直存在着两大痛点:一是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全国孤独症的诊断医生仅有500人左右,不少小龄孤独症儿童因延误了诊断时机而未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影响了孤独症的预后;二是专业的康复人才紧缺,一对一的干预费用昂贵,导致家庭干预支出负担沉重。
对此,五彩鹿孤独症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虹志指出,孤独症需要长期持续的康复干预,才能收获尽可能大的康复效果。数字诊疗技术因其更便捷触达、更低成本的特点,在孤独症的筛查、诊断和康复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利用数字诊疗技术,可以实现科普、诊疗、数据收集、线上评估等多种功能,降低诊疗成本的同时,将信息收集转化为智能应答,从而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法国宜世学院教授Andre Brandily在分享中提到,精神运动康复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运动、物品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治疗手段。在时间控制和完整训练计划的前提下,适当使用数码工具,采用数字诊疗技术,可以帮助孤独症患儿更好地进行精神运动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感官系统,达到缓解病症的效果,这也为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诊疗技术赋能下心理康复体系会日益完善,有了高效运行的心理康复体系,才能高效地开展心理康复工作。当然,心理康复工作需要多部门配合、通力合作,以患者回归社会为目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目前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寇长贵说。
辅助器具赋能康复服务
残疾人康复、出行等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辅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残疾人约有8500万人,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截肢者约有226万人,约占肢体残疾人数的8%,新增截肢人数平均每年约20万人。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600余家各类假肢矫形器生产装配机构,现有注册假肢矫正器的制作师1400多名,假肢年产量约6.5万件,在政策补贴制度的扶持下,中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迅速,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状况显著改善,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85%以上。
中国康复科学所康复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凌华在会上展示了假肢矫形器行业的数字化平台,它可以实现信息管理、评估治疗、临床检查、处方设计、决策分析、业务科研等多种功能,通过AI评价与治疗系统对康复流程实施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治疗质量与效率。
据他回忆,过去,行业规范化服务能力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严重制约着假肢矫形行业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将智能辅助技术和理念引入到行业中来,促进行业发展。如今,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可以基本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