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文
近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称《意见》)等文件。会议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会议指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要充分考虑民营经济特点,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
此次会议是在一系列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对于提振民企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的审议通过好似给民营企业注射了强心剂。今年是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全力恢复经济的重要一年。经济恢复首先需要民营经济恢复。民营企业在我国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重生能力最强的企业群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方式与消费途径,还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了社会就业机会,对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五成以上的税收、六成以上的GDP、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和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和经济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转型、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然而疫情三年以来,由于多数民企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因而受到的冲击远大于国企。中、小企业PMI恢复情况不如大企业;民间投资持续走低,累计增速从2021年前2个月的36.4%降至今年一季度的0.6%;民营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平均降幅也均低于国有企业。因此要想快速恢复经济,就要先保障民企利益,改善民企环境,提升民企信心。《意见》在这样背景下发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积极意义用。
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进程加快,创新成为关键因素。
今年是落实“二十大”报告和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经济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而民营企业已成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和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民营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创业创造升级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转变消费结构。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质量显著提升,不断取得发明专利数量与质量的突破,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69.6万件,排名前十位的国内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7席。当前占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已超80%。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保障,而《意见》的落地必将有力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自身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欠完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资本扩张往往无序、人才机制短视以及企业文化塑造不力等。除了上述自身因素外,政策环境欠稳定,清晰度不够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对民企各项权益的保护、诉求的及时响应、安心稳定发展的扶持、金融和税收的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保证以及信息技术和法律支援等后勤保障等方面。从政策制定来看,往往比较原则,缺少落地细则;政策信号是红灯还是绿灯有时不够清晰和具体;民企融资机制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明显存在;高杠杆加上再融资难,融资需求大于支付能力,往往会引发债务风险。
为持续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和促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战略上考量,多措并举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综合运用现代传媒手段,高密度宣传相关具体措施,让社会形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普遍共识。切实、有效加强产权保护,推动各级法院开展产权保护案例宣传活动,用实际行动展现政府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决心,让民营企业一心一意做实业、做主业。
二是通过完善立法、规范执法、公正司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益、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明确“红绿灯”边界,给民营企业以信心和方向。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切实减轻民营企业发展压力。在完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体系上发力,全面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畅通银企对接通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五是更好发挥市场和行业组织作用,尤其是发挥好工商联和商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民营企业诉求响应平台功能。
六是做好政策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补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制度,让这些制度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衔接。新出台的《民法典》已经把保障非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列入了和国有企业同等位置进行保护。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给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但仍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必然会在方方面面,自觉和不自觉,有意和无意地获得制度和环境给予的便利、信任、优先、优惠、较高评价和价值高估等等。如公司信用评级,有国企背景的机构主体评级和债次评级通常相对较高;银行信贷标准和风险评估,国有企业的标准相对较低。而这种制度和流程方面的安排是潜移默化的,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国有企业有了国家信用支持,其可信度自然较高,风险自然较低。
因此,在民营企业问题上,仅仅强调一视同仁是不够的。重要的和实质性的是增加政策优惠和扶持,尤其是金融和税收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在享受国家税收政策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享受和国有企业同等的地位,甚至要享受一些倾斜性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因为他们处于发展的弱势地位,仍然没有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未来可以在金融方面给予中小微民营企业以更有力度的政策倾斜和措施优惠。如探索建立专司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由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针对性再贷款以支持对民营小微企业投放低成本信贷;由财政出资推动相关社会资金扩大对中小微民企信贷担保基金的规模以及给予适当补贴等。在上述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促进政策实施路径持续优化、政策执行实效不断提升,确保政策红利顺利转化为民营企业发展动能。
多管齐下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的支持之下,未来民营企业自身可从下列四个途径推进高质量发展。
首先,针对公司治理欠完善和资本无序扩张以及人才机制短期化等存在问题,持续推进“三优”—优化产权结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优化产权结构的重点是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务等方式,分离企业产权与企业家个人或家族财产,明确企业各股东的持股比例,明晰和理清企业产权结构。鼓励其他形式资本通过参与收购、产权受让、投资控股等方式参与实现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
优化股权结构的重点是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入股、认购、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民企与国企协同发展。增加职业经理人及技术骨干、核心员工持股比重,增强企业向心力。
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点是引导民营企业组建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议事规则、决策程序、财务规定、工作准则等方面规范运作。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建设,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增强企业凝聚力。
其次,为持续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和风控水平,持续增强“三力”—创新力、竞争力和风控力。
提升创新力应摆在首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落实“揭榜挂帅”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卡脖子”技术的立项精准度,加速扩大科技企业认定受益面,增强用地、融资、保险等政策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让民营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项目实施的主体。
加快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构建企业梯度成长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做优做久。聚焦市场逻辑、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耦合互动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把提升抗风险能力作为坚强后盾。增强投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盲目投资、跟风投资、无效投资,把有限的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及新业态,避免在低端产业、过剩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领域继续“烧钱”,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重心放在主业上。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多渠道筹措偿债资金,实施处置不良资产,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等措施。全方位加强负债约束,完善投融资决策机制切实做到“举债适度,结构合理,风险可控,留有余地”,逐步使资产负债率回归到合理水平。
再次,为有效推动结构升级和创新转型,持续推动“三化”—数字化、品质化和绿色化。数字化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品质化是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化则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推动民营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万企上云”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向智能制造、新消费、数字农业等方面转型。应聚焦元宇宙、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赛道,沉浸式消费、体验式消费、互动式消费等新风口,培育一批数字化“新贵”。
二是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品质化转型。积极宣传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广大民营企业品牌意识,动员民营企业参与品牌创建,支持民营企业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坚定不移推进能耗“双控”,培育一批“品字标”品牌企业,进一步擦亮“中国制造”名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
三是推动民营企业加快绿色化转型。对标国际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循环节能技术、先进技术装备进行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标杆企业。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持续创新融资方式,吸引更多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低碳领域投资。
再其次,大力践行“ESG”治理体系。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理念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因素,从而实现企业、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ESG所倡导的绿色、责任、共治、可持续的价值内核,与我国所倡导的高质量发展理念高度契合。ESG治理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内外部治理,也有助于公司与客户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ESG治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内外部管理,包括吸引人才、开拓市场、建立品牌声誉、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进而获得可持续价值和长远发展。践行ESG有助于公司与客户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
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和评价机构将ESG因素引入公司投资决策框架。一个企业能否被称得上“好企业”,财务指标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标准,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层面的表现,正越来越被看重。普及“ESG”治理体系助力民企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将ESG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可在公司内部设立ESG治理委员会,将相关发展理念写入公司章程并融入到业务规划、投资决策、商品生产和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等。
二是加强员工和客户的ESG教育和培训。整合媒体资源,对外宣传ESG理念,对内鼓励员工绿色办公。
三是设立行业间的ESG合作组织。建议由相关部门和行业内头部机构牵线搭桥,成立行业间的ESG合作组织。定期组织交流活动,由各成员汇报近期开展ESG的情况,并提出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增进和海外企业的交流沟通渠道,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合作组织可对行业内开展ESG情况进行评估,对于优秀企业给予奖励。
(作者为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