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6/20230630114603R8GWUGVt82.jpg

上汽60亿元打造“强芯脏”,车企竞相下场“造芯”意欲何为?

牛小欧 于建平 2023-6-30 14:23:58

本报记者 牛小欧 于建平 北京报道

《华夏时报》记者从上汽集团官方获悉,近日上汽集团计划与子公司以及关联方共同出资60.12亿元,共同投资上海上汽芯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中上汽集团认缴出资60亿元,持有其99.800%份额。该基金将重点关注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驱动下芯片相关的关键技术产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密集进入芯片领域,整车厂开始抢供应商的生意打着什么算盘?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深究。

上汽深入布局半导体产业链

上汽集团方面称,此次参与投资基金,主要完善芯片产业生态布局,加快汽车芯片的国产化推进,同时可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60亿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即使是对体量相对庞大、市值超1600亿元的上汽集团而言。据上汽集团一季度财报显示,当季上汽集团净利润为27.83亿元,这也意味着上汽此次“投资”近乎投出了两个季度的利润。

上汽集团近日还通过上汽旗下嘉兴上汽芯程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设立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含: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电子专用材料研发、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等。

可以看到的是,上汽集团在半导体产业链的铺陈上越来越深入,并直接提出目标:加快推进芯片国产化,2022年国产芯片占比在7%左右,今年占比力争超过10%,2025年力争达到30%。同时2023年力争完成100款国产芯片的整车验证。

汽车行业分析师顾彦涛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车规级芯片是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和网联化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投资芯片领域,上汽集团可以增强自身在关键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储备,实现更多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上汽集团深入半导体产业链可以更好地掌握供应链,确保芯片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通过垂直整合和供应链控制,公司也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且芯片产业具有高增长潜力和投资回报率。上汽集团的深入布局可以为公司带来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如今在智能电动机遇下,百年汽车产业秩序迎来重塑。“无智能不科技”成为各大车企较量的重点,智能汽车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更多的产品研发与科技投入,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已至。在全新时代,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生态体系将会革新,产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也将发生变化。华西证券指出,智能电动汽车横跨汽车、电子、计算机、IoT 等多领域,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车规级芯片直接握住了车企变革的关键。

因此在智能化领域,华为、百度、腾讯等供应商近年来比较活跃,可不是所有车企都愿意“被主导”或者直接使用供应商的解决方案。上汽大手笔的投入半导体产业链中也早有迹可循。

2020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就发表了影响业内的“灵魂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陈虹的这番言论,直接扯出了一个核心话题,那就是车企和科技公司,谁将主导智能汽车的“话语权”?毕竟在这个话题背后,还有更多新产业链上深层、复杂的利益纠葛与忧虑。先不考虑陈虹此番言论是否主观意识严重,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进入全新发展时代谁也不想“失去灵魂”,更不想话语权被别人握在手中。

车企纷纷下场造芯

除去争夺话语权外,2020年的“缺芯”风波对汽车行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记者:“2020年下半年,车规级芯片开始供求紧张, 采购价格大幅上涨,企业多方面寻找资源,但仍不能满足生产计划需求。”

尽管“缺芯”是全球共性问题,对于我国汽车自主品牌而言,这场风波也暴露了芯片自给能力差的现状。根据中汽协的调查,2021年汽车芯片国内整体自主率不足5%。2022年“两会”期间,多位来自汽车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指出,发展车规级芯片已经迫在眉睫。工信部也在鼓励车厂、芯片厂商的协同创新,提升国内芯片的供给能力。

也正式基于多重影响,越来越多的车企亲自下场造芯。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主车企中,除上汽外,目前长城、东风、吉利、一汽、北汽、比亚迪等本土汽车集团也都开始下场造芯。造车新势力中,小鹏、零跑、理想、蔚来等也开始布局。国际车企中,特斯拉、丰田、本田、福特、通用、宝马、奔驰、大众等主机厂也逐一布局芯片产业链。

据业内人士介绍,汽车芯片种类比较复杂,包括了主控芯片、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功率半导体及电控芯片、传感器相关的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及DSP芯片、存储芯片、自动驾驶需要的计算芯片、车联网相关的基带芯片等等、其中MCU控制芯片一度最为紧缺,是造成“缺芯潮”的源头。

相关数据显示,MCU是汽车ECU的运转大脑,约占汽车半导体数量的30%,传统燃油车单车平均需要70个MCU,智能单车则需要300个MCU。

万和证券分析师严诗静表示,当前全球汽车MCU市场被外资厂商高度垄断,CR5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达50%。因此国内车规级MCU正加速进行进口替代,目前国内有多家本土厂商在布局车规级MCU。其中也不乏主机厂的身影,包括比亚迪、东风、吉利、上汽等。

在探索车企的芯片布局之路时,我们可以发现是两种:一种是像比亚迪、特斯拉一样自研车用芯片。但整车厂造芯并非易事,选择自研的车企并不多,因此目前大部分车企的主流选择是与优势资源进行深度捆绑,其中英伟达、芯擎科技、地平线、黑芝麻、英飞凌、中国中车等明星公司正成为最受热捧的目标对象。

汽车行业分析师徐嘉平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通过对芯片领域的布局和投资,主机厂可以实现垂直整合,掌握关键芯片技术和供应链的控制权,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并通过与芯片领域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创新和发展。且通过自主研发和掌握芯片技术,主机厂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竞争力,推动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徐嘉平特别指出,随着我国自主品牌对于芯片领域的大举布局,也进一步降低了此前芯片"卡脖子"的风险,使其在面对芯片供应挑战时更具实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行业中保持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