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7/20230713145405h5se4xxPX8.jpg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重磅文件落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

徐芸茜 刘昱汝 2023-7-13 16:21:07

本报记者 徐芸茜 见习记者 刘昱汝 北京报道

电力安全是能源转型发展的底线。

7月11日,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面对未来的“碳排放双控”,可再生能源也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体制来实现更大规模的并网和消纳。本次中央深改委对于电力体制改革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十分重视。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副教授华昊辰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针对国家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可以通过多元供应保障安全和有序替代加强底线思维和系统冗余度的建设,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如水风光电站建设,同时增加与之相关的原材料需求,如铝、铜等。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加速

2021年3月,我国首次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这是能源电力转型的必然要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次《指导意见》的重点是强调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华昊辰表示。他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五点:第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第二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并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降低传统能源比重;第三,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第四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电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第五大力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推动系统友好型电站建设,逐步实现新能源在电力供应和稳定支撑方面的可靠替代,同时协同推进大型新能源基地、调节支撑电源和外送通道的开发建设,以保障外送电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就在6月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中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智慧融合是基础保障,共同构建起新型电力系统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

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6月14日最新发布的电力消费情况显示,全社会用电情况方面,1至5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53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其中,5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2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1—5月,规模以上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为同比增长45.9%,而整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则同比下降18.8%。

当前在“双碳”目标下,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各类新能源建设项目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稳步推进。但需要强调的是诸多新要素的加入使电力系统复杂性成倍增长,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

基于此,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应重点实现四个转变,首先,功能定位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保障经济发展和引领产业升级转变;其次,供给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再次,系统形态由“源网荷”向“源网荷储”转变,电网多种新型技术形态并存;最后,调控运行模式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转变。

会议强调,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推动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电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解决系统灵活性资源稀缺问题

自2015年至今,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电改步入“快车道”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22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

然而,近期高温天气频发,多地已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甚至红色预警,电力供需矛盾也开始浮现,其中一项瓶颈便在于电网消纳环节,因此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加速。

有专家表示,从需求层面来看,第一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推动了用电量的显著回升;第二外贸形势持续向好,带动东部地区用电负荷大幅增长;第三异常天气带动负荷创新高。

对于解决用电负荷缺口而言,华昊辰认为需要加大对储能设施等核心设备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除此以外,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将以满足用户的交易需求为主,因此,完善分布式资源市场交易机制,健全新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规则,激励市场主体自发配置储能资源也应被进一步关注。

记者了解到,电力行业碳排放量比较大,承担了重要的减排任务,也是交通、制造等行业降碳脱碳的重要依托。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高间歇性、波动性的新能源发电占比逐年升高,特高压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加快,主网架及系统运行特性发生重大变化,叠加系统灵活调峰调频调压和备用能力不足、部分时段部分区域面临电力电量双缺等情形,电力可靠供应面临挑战。

国盛证券指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线任务是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核心问题仍聚焦于电力保供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调节支撑能力,而这种挑战渗透在源、网、荷、储多方面,以及电力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入。

信达证券在5月23日研报中表示,源荷时空错配叠加调节资源缺乏,新能源消纳风险需给予更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电网与调节资源之间的联系,特高压建设慢于电源建设速度,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华昊辰表示,解决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要面临的系统灵活性资源稀缺问题首先增加储能设施的建设,例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以平衡新能源波动性;其次建立跨区域电力市场,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电力互补。由此可以将不同区域的新能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系统的灵活性;最后应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可调控性。同时,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增加新能源发电的规模和比例,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新能源供应能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