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义与祁连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交流
本报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西宁、海东摄影报道
刚下过雨的青海,云雾簇拥着连绵起伏的山,广袤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享受着阳光和青草。
高原气候和山地环境给青海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也为其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各地区依托自己的地域特点,正开展多样化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探索。
近年来,在科技和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牧民走上“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农牧民贷款难、农商银行贷款难管理等难题,青海农信系统创新“双基联动+信用体系”工作模式,推动基层村委党组织选派村干部到基层农商行兼任“挂职副行长”,全程参与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农商行选派行长或信贷员到基层党组织兼任“挂职副书记”,带动了农牧区乡村旅游、生态畜牧等多种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村集体产业带动扶贫
祁连县境内草场辽阔,畜牧业是主导产业。坐落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夏塘村畜牧合作社,已经进入经营的第6个年头。
记者走进夏塘村畜牧合作社的养殖基地时,村副主任、合作社负责人马忠义正在圈养大棚内和两名工人一起给牛添加草料。
“这个地方是我们的圈养大棚,这里的50多头牛是在育肥,过一段时间就卖了,我们山上还有一些牛。”谈起合作社的发展,马忠义笑盈盈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属于村集体经济产业,去年挣了50多万元,给村里分红了21万元呢。”
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成立合作社之前,夏塘村村民多数依靠挖虫草、种青稞和个体饲养牛羊为生,收入较低。后来,马忠义和其他6位股东成立了合作社,进行黄牛养殖,2018年,由当地政府牵头,与村集体一起提供了一部分资金,为合作社修建了圈养大棚,合作社就成了村集体产业带动扶贫的项目。
为回馈村集体的帮扶,合作社将每年收入的40%给村里分红,一方面帮助完善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针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扶贫,如果村民要缴纳医疗保险,这些资金也会直接补贴一部分给村民。圈养大棚内的两名工人也是村里的扶贫户,通过给大棚内的牛投喂饲料,每人每月可以获得3000块钱的收入。
马忠义介绍道,一般1头牛的养殖周期在两年左右,成本平均核算下来,育肥时期1头牛一个月能吃掉800多块钱草料,50头牛一个月就将近4万块钱的支出。遇到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养殖户会降低牛的出栏率,这个时候流动资金就会受到影响。
“购买一吨草料就要1200块钱,购买草料的时候如果手里没有资金,就需要进行贷款。”马忠义向记者说道,当地畜牧养殖的风险较低,也为牛羊购买了保险,流动资金上的缺口是大问题。
为解决村民的用款问题,并有效降低风险,祁连农商银行与当地村两委、村内德高望重的人三方共同组建了“信用评定小组”,对村民家庭资产、收入、村内名声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会对村民进行授信。据了解,现在夏塘村有130多户都在祁连农商银行贷了款,户均用信额8.89万元。
“我们每年都会对‘信用户’进行审核,通过评估后增信,村民可以在授信期内通过手机银行进行信用贷款。”祁连农商银行马青成行长介绍道,除此之外,祁连农商银行还在夏塘村村委会设置了“双基联动”办公室,支行行长会不定时来坐班,及时提供金融帮助解决问题。
“村里养殖少量牛羊的村民,我们银行一般能提供信用贷款20万;对生意做的比较大的村民,也可以通过农担公司发放担保贷款。”问及近两年村民养殖情况对归还贷款的影响时,马青成表示,受到疫情影响,去年以来当地牛羊出栏率比较低,银行已经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摸排,如果后续畜牧养殖户流动资金受到很大影响,也会考虑对养殖户贷款进行展期。
金融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42岁的巨克平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店乡湾子村人,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是青海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乐都区的紫皮大蒜在当地十分有名,但由于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当地大蒜主要销往外地。
巨克平曾经就与他人合伙从事过收蒜贩卖工作,但常年累月下来,去掉收蒜的成本赚不了多少,巨克平觉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开始了自己的种植之路。
“我种植的有大蒜、玉米、麦子、蚕豆等,这些农作物里面大蒜的利润相对高一点,但我们这个地方土地面积不连片,土壤粘度高,机器作业不了,人工成本很高。”巨克平向记者谈起他的困扰,种蒜、挖蒜需要人工,挖出来的大蒜还要剪头、编发、晾晒、装袋,这些都需要支付昂贵的人工成本,综合蒜种等成本,一亩大蒜地的成本大约在9000元到10000元。
巨克平在他的大蒜地里讲述大蒜种植
“熟手也不好找,去年我只找到了生手来种植,15个人1天才种上1亩地大蒜,今年找到了熟手来干活,6个人1天就种了1亩地。”巨克平叹了口气,每年到育种、收成的时候,他会从附近山区的村庄雇将近50个人来干农活,每个人工资是120元一天,管午饭并负责接送。他曾经也尝试过机器种植大蒜,五六百块钱就能种3亩地,但成本虽降低了,出苗率低也成了一个问题。
为降低整体成本,巨克平对扩大种植面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2019年,海东农商银行对其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后,为其申请了第一笔农户信用贷款5万元投入种植。
信贷资金的支持有效缓解了巨克平的压力,生产规模扩大后,巨克平又在2022年成立了海东市乐都区绿香源种植专业合作社。2022年下半年的时候,由于经济下行,蔬菜市场大环境差,巨克平再向海东农商银行申请信用贷款20万,作为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
“信用贷款一个关键的工作就是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产品体系,我行围绕不同的维度体系会授信或者审批不同的额度,比如根据海东特色农产品推出的创新产品‘紫皮大蒜贷’‘樱桃贷’等。”海东农商银行副行长王洪成指出,该行在每个村都设立了“双基联动”办公室,并指派了金融村官,对村民的需求进行了解,有效的提高涉农金融服务效果。
据了解,如今巨克平种植了大蒜10 亩,另有30亩与别人合伙种植,还有玉米100多亩、大豆10多亩,年经营收入在20万元左右,带动当地劳动力每年达到500人次以上。
为提高产品利润率,巨克平也在尝试更多种植品种,今年,他的试验田种植了1亩向日葵套种黄豆、两亩红薯。
信用贷款为村民筑牢“富裕路”
和当地村民大多从事农业、畜牧业养殖的路线不同,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村民魏永录走的是“贩马”的路子。
记者见到魏永录时,他正拉着一匹马从附近的附近旅游景区“上山庄花海”回来。
“这匹马非常漂亮,脾气也好,我贩马这么多年很难遇到这么喜欢的马,本来买来是做肉马卖掉的,但我舍不得卖,已经自己养了两个多月了。”魏永录边说边向记者一行人展示着自己的马,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偶尔会将贩来的马拉到景区的赛马场让游客体验骑马运动,一次收费20元到30元不等,但贩卖肉马是他的主要工作。
魏永录向记者展示他的马
“马匹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经常我的马还没拉到目的地就已经卖出去了,行情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出去十几次,一次能拉来二三十匹。”魏永录介绍道,河北、河南、西藏等十几个省市都有买马的需求,收入好的时候他一年能挣30多万元,一般的年份也能挣20多万元。
20多年的“贩马”经验为魏永录积攒了许多上下游客户资源,每当市场购马需求旺盛的时候,魏永录都能及时得到信息,开着卡车去到青海海西、内蒙古通辽等地区去收购马匹,通过两地价格的信息差获利。
如果遇到马匹暂时没卖出去,或者行情波动不适合出手的情况,魏永录就会将马拉回家圈养着,或者拉到景区去盈利。
“我的马基本不愁卖,但马匹交割主要是现金,所以关键是我手里能拿出来多少钱。以前做生意贷款非常不容易,银行需要一个担保人,贷款额度也只有2万元,加上我自己攒下的资金,一次最多能买15匹马。现在好了,银行对我们这些信用户的授信额度高了,用钱更方便了,我已经在湟中农商银行贷款十几年了。”魏永录感慨道。
上山庄村前任村主任温兴俊也曾与魏永录一起从事过贩马生意,如今,随着上山庄花海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他开始带动村民依托旅游业致富。
2022年,上山庄村将村民的35套房子打造成了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此外,部分村民在上山庄花海打工获得收入。
“2015年的时候,我们村是贫困村,2017年我们就脱贫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我们村的村集体经济‘破零’就是靠着上山庄花海发展的,这几年村集体经济给村民一共分红了约30万。”温兴俊说。
“湟中农商银行对我们村的金融扶持非常好,现在对我们村民的授信额度达到了20万元。我们村是‘信用村’,每个村民都是‘信用户’,贷款的话,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不用去网点办理,而且最快半个小时就能放款。”温兴俊说道。
“双基联动”合作模式未开展之前,各支行行长只能通过个人关系渗透到村两委开展相关工作,极大的限制了村两委、农牧户与农商行的交流、合作。
如今,在“双基联动”合作模式下,农商银行与村两委金融服务与交流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村两委与农商银行共同聚焦脱贫攻坚,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的故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