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小欧、于建平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表现依旧是汽车行业中的一抹亮色。在产销量、市占率、保有量方面均创历史新高。随着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出海速度稳步加快、产品力与核心技术性能持续提升、使用环境逐步优化,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消费升级、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新能源汽车全面增长带动产业链发展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而新能源汽车仍旧高歌猛进,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大幅高于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已突破2000万辆,达成又一座里程碑。
不止产销数据,新能源汽车可谓是全面开花。从市场占有率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达28.3%,比2022年提升2.7个百分点;从保有量看,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9% ;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度正在稳步攀升,公开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中,私人消费占比超过80%,比2022年进一步提高。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
而新能源汽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势必带动了动力电池、充电桩等整体产业链企业的发展。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介绍,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持续优化,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660万台,累计建成换电站超过2200座。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在持续提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1GWh,累计同比增长38.1%。这样的发展潜力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持续高景气值,不断吸引着资本的橄榄枝。
电池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整个电池产业链统计在内的223个投资扩产项目,182个公布投资金额,投资总额逾9377亿元;其中有40个项目投资额超100亿元,共计达5328.28,平均投资额约133.21亿元;超50亿元但不足100亿元的项目也多达28个,共计达1706亿元,平均投资额约60.93亿元。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扩张,产业链配套需求愈发迫切。因此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四大主材领域相关企业扩产项目也加速落地,今年上半年,共计公布新项目97个。
汽车行业分析师沈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规模进一步壮大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影响,并推动了相关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资本运作也更加活跃。一些企业通过收购、合并、重组等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同时也有一些企业通过退出、拆分等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效率。这样的灵活运作将给予产业链企业更广袤的发展空间。”
马太效应促使整车企业加速分化
但随着整个行业的商业逻辑更加清晰,实力不断升级,倒逼新能源整车企业出现分化,呈现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加快了弱势竞争者出局的速度。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318.3万辆,同比增长58.8%,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5%。前五名分别是比亚迪、特斯拉、上汽、广汽、长安,前十名中仅有理想汽车一家造车新势力上榜。中汽协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整个新能源市场依旧处在快速增长阶段。随着新能源车型的上市及产品性能的提升,行业竞争加剧,销量分化现象更为明显,车企表现加速分化。”
随着红利的不断释放,传统车企开始反思并加快了转型速度,一旦其脚步加快,曾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期占尽优势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就逐渐露出疲态。据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理想、零跑、哪吒、蔚来、小鹏累计交付量之和约为34.2万辆,而仅广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埃安上半年的销量就达20.93万辆,更不要说龙头比亚迪已达到125.56万辆。如今大部分传统车企开始了转型之路,其中不乏一些之前“固执”的合资品牌,因此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工业品处副处长程晓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动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共同目标。特别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迈入了中高级发展阶段。政策鼓励扶持、消费者认可、厂家生产态度积极,使用环节也初具规模。在表现上,全球产销量一直领先,发展态势可喜。中国车市凭借新能源赛道的发展,成为组成全球车市重中之重的环节,因此各国车企都开始竞相开启加速电动化发展,不仅是为了赢得中国市场,也是为符合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基调。”
对比造车新势力车型推出的节奏,传统车企开始转型后的速度十分迅猛。同时,新能源赛道的烧钱能力众所周知,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座大山”,但传统车企的资金实力相比造车新势力来说要强很多,基本上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另外,传统车企拥有强大集团效应。以吉利汽车为例,尽管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吉利表现并不突出,但“大象转身”之后,旗下产品线逐渐清晰,吉利在新能源赛道下就开始了冲刺。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超过15.78万辆,同比增长44%。当前,吉利在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上已经形成了极氪、几何、睿蓝以及今年发布的高端品牌银河,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品牌矩阵。同时合资品牌沃尔沃、极星、smart、路特斯等也都纷纷在进行电动化转型,这就体现了传统车企转型之后很容易形成规模,整个集团都可以发挥协同效应。
在汽车行业分析师徐嘉平看来,尽管造车新势力企业曾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代表,但如今新赛道的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造车新势力企业不仅仅需要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更需要思考如何能在保证扩张和研发实力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亏损,实现业绩增长。
徐嘉平进一步指出,新能源汽车不会停下发展脚步,2023年下半年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这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实是每家车企都要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