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芸茜 见习记者 刘昱汝 北京报道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强调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后劲。
经济学家、闽江学者孙飞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此举意义在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实落地与高效发展,为央企和行业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央企核心竞争力,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提高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核心能力。
释放哪些信号?
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国资委明确提出,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制造业新增投资比重达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事实上,对于中央企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官方已不是第一次提及。
就在今年7月,国资委党委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7月5日,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圆桌会议第一次会议,研究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稳增长的工作措施,再次强调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7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会议指出,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7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主动作为,以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聚焦战略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参与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助力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通。
7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讨班。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孙飞认为,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示了中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认知;其次,强化中央企业发展的动力与后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了增强中央企业的动力和后劲、推动企业优化创新转型升级,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挑战;再次,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高能发展。国资委重点提及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产业领域,说明这些领域具有战略地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有专家也认为,在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背景下,央企估值加速回归。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盈利空间,央企布局有助于促进业务多元化、改善盈利能力、提升品牌价值,能够从中长期提升央企估值水平。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央企业正在这一领域加速布局落子。
5月,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上海调研期间时强调,国资委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考核、投融资、选用人、模式创新等政策措施,打好组合拳,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价值创造的新领域新赛道,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集群。
孙飞表示,第一,切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加大研发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等;第二,扶持壮大优质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支持、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其发展速度;第三,推动产学研融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本化。
目前来看,这几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将积极研究出台支持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并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企业虽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较多,投入也不少,但也存在一些新的挑战与风险。
“首先,技术壁垒与人才短缺,一些战略新兴产业涉及前沿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人才,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技术壁垒和人才短缺等问题;其次,市场竞争压力与不确定性,新兴产业市场相对不稳定,面临竞争激烈的环境,企业需要适应变化、提高竞争力;最后,资金投入与市场风险,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也有较大的市场风险,企业需要合理管理资金、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在孙飞看来,为了防范这些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与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对外依赖;加强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市场监管和风险预警管理,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同时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管理,提高企业应对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