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正在接受1对1康复干预
本报记者 周南 文梅 北京报道
翔翔(化名)是山东省济宁市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每天上学由妈妈送到校门口,放学后自己回家,如遇到父母加班,就去学校旁边的小饭桌吃晚饭、做作业,与同龄人无异。
“对其他父母而言,孩子能独立完成的这些生活小事,稀松平常。但在我们眼里,这是奇迹,是我们所有人努力付出后得到的回报。”翔翔妈妈称,孩子在11月龄时被诊断为孤独症倾向,在当地残联推荐下进入济宁市任城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康复救助。经过6年的康、教、医融合性康复,7岁的翔翔进入普通小学上学,并基本适应小学生活,学习成绩处于中游水平。
像翔翔这样因为得到及时综合干预,过上“普通而幸福”的生活的孩子还有很多。
近年来,山东济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探索拓展残疾儿童康教医融合新模式、新路径,实施“3+1+N”康教医融合提升,即学校、康复机构、医院三方共同面对一个家庭,康复服务实施过程发挥“N”个措施,以儿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精准识别、精准评估、精准施案,教育、医疗综合评估儿童发育行为,制定适合这名孩子发育阶段的综合提升服务方案,机构、家庭共同参与,全面促进残疾儿童和少年身心发展效果,打造残疾儿童康教医融合发展的“济宁模式”。
残疾儿童康教医融合发展的“济宁模式”
记者从济宁残联了解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以来,济宁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推进,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在国家0—6岁救助基础上将救助年龄范围扩大至0—17岁,取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为0—9岁在定点机构集中训练的残疾儿童家庭发放不低于200元/月的送训生活补贴,在制度层面实现康复全覆盖。
同时,充分发挥残联、医保、特殊教育、民政等政策资金叠加,康复机构、学校、医院专业技术力量联动融合,公益组织、爱心单位等社会能量参与扶助,多跨协同赋能,共同促进了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首先是政策叠加,筑牢康教医融合经费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多次被列为是省、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自201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出台以来,《济宁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脑瘫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医治医疗保险和康复救助综合保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制定,落实残疾儿童机构集中康复训练1.5万元/年的补贴标准,将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基金门诊慢性病支付范围,最高每年可报销15万元,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设立的特殊教育班(部)残疾儿童,纳学籍管理,按710元/人/月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形成了医保、教育、康复救助等各类政策性资金叠加保障。
自动联动,构建康教医融合服务框架体系。贯彻实施《山东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全省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提升建设实施方案》和《山东省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评估标准》,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申办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设置特殊教育班(部),组织专家对依托医院、特教学校、幼儿园或具教育资质的申报机构进行评审,确定了46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其中三级4家、二级12家,一级机构30家,构建起了机构具备双重专业技术力量、机构优势融合互补的残疾儿童康教医综合服务体系。
多措并举,提升康复管理服务规范化水平。一是制定康复服务规范,市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示范文本》等行业规范文件;二是强化机构监督,市、县残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残疾儿童定点机构进行评审认定、动态监督管理,加强对定点机构的监督,全面实行协议管理,提升了康复质量;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全市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邀请省市专家团队分别从肢体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康复、孤独症康复等内容进行理论和实操专题授课等。
精准发力,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精准识别,借助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服务平台,实施“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全人群健康服务管理,环节管控,强化儿童健康管理,做到残疾儿童筛查全覆盖。精准评估、精准施案,以儿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将评估贯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各个环节,进行教育、医疗接续性科学综合评估儿童发育行为,制定适合这名孩子发育阶段的综合提升服务方案,包括家庭环境指导、运动训练、认知训练、感统训练、亲子游戏、引导式教育、奥尔夫音乐、社会融入活动等多种形式,机构、家庭共同参与,做到一人一案,精准干预、精准康复,多方位促进残疾儿童和少年身心发展。
“3+1+N”成效显著
“3+1+N”康教医融合发展路径成果显著。首先,建设了“康复机构+医院+学校”的残疾儿童康复干预和教育新平台。
以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曲阜市特教学校合办的“康教医”融合中心为例,充分利用教育与康复资源一站式集中的优势,开展一站式康教服务。其中,0—3岁儿童非学校学生,主要接受医疗和康复早期干预;3—6岁学前部残疾儿童以及义务段(6—15岁)残疾学生,在接受学前和义务教育的同时,在中心享受到专业的医疗和康复干预;学校以全日制班(9—15岁)和康教结合实验班(6—9岁)两种形式,将学校文化课与医疗、康复有效结合起来,开展“康教医”融合救助服务。
其次,形成了“康复机构+医院+学校”联动模式。汶上县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中心与北京童年故事幼儿园合作成立“小太阳康教融合幼儿园”,与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合作成立“特殊教育学前班”,与汶上县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成立“康教结合班”。机构之间既独立又互融,残疾儿童在年龄阶段上互补,“特殊教育学前班”主要面对3—6岁的特殊儿童,康教结合班主要面对7—13岁的特殊儿童;康教医融合的侧重点不同,“特殊教育学前班”中的特殊儿童年龄较小,是康复干预的最佳时期,坚持以康复为主,教育为辅;康教结合班中的特殊儿童年龄较大,大部分儿童已接受了几年的康复训练,更需要的是适应同年龄段的校园及社会生活,坚持以教育为基,康复为翼。因人而宜,有侧重地提升残疾儿童“康教医”融合个性化发展效果。
此外,还发挥了“N”的作用促进残疾儿童融入社会发展。如济宁市儿童康复中心设立残健融合幼儿园济宁市蓝天幼儿园,开展全日制、半日制融合式学前教育,幼儿83人,其中听力残疾4人、智力残疾5人、孤独症儿童9人,全部康教融合。又如汶上县开展“喘息日”活动,在各康复机构推行“看一场电影、读一本书、举办一场心理辅导会、举办一场文艺演出、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参加一次瑜伽及健身操活动、开展一次家长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残疾儿童家长喘息日”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特殊儿童“出生”是事实,怎么乐观选择“活法”的理念,坦然面对现实,释放心理压力,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设立了小太阳爱心驿站、编织之家、爱心制衣车间,让家长在残疾儿童机构集中康复训练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实现对家长、残疾儿童的双向帮扶等。
济宁市儿童康复中心(蓝天幼儿园)康教融合班的孩子们正在学习
而翔翔此前所在的济宁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其下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服务项目”中,30名儿童(发育迟缓22名,孤独症8名)顺利转入幼儿园17名,等待进入幼儿园(年龄偏小)2名,其中完全回归6名,有效减少和控制了残疾的发生、发展。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