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文君 文梅 北京报道
为响应国家9月5日中华慈善日的号召,腾讯联合公益慈善机构、企业、媒体等共同发起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99公益日”。每年9月7日至9月9日,符合“99公益日”活动的公益慈善机构,可通过腾讯平台向网友发起募捐,参与募捐的网友在捐赠相应的金额后,腾讯基金会将进行不同额度的配捐,今年是“99公益日”活动实行的第九年。
2023年的“99公益日”活动已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究竟是业内狂欢,还是已经突破圈层,覆盖到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同领域和不同职业的人群,了解他们对该活动的真实想法,以及各行各业尚待完善的地方。
外卖小哥和保洁员:我不知道“99公益日”活动
“您知道99公益日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坐在台阶上刷着手机的外卖小哥说道:“抱歉,我不知道,我从来都没听说过。”
这位外卖小哥今年35岁,来自湖北省,目前在北京跑外卖已有一年,外卖小哥坦言,当前跑外卖的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公司给骑手买的保险并没有真正保障到实处。“买保险的时候,保险公司承诺如果出意外,最高可赔付5万。但真正出交通事故了,保险赔付一拖再拖,要么就是找各种理由,说电瓶车不合格之类的,不给赔付,我们完全享受不到。”外卖小哥表示,当骑手发生交通事故时,保险赔付不及时,很多骑手第一时间拿不出太多钱垫付医药费,只能找亲戚朋友借钱,如果有公益慈善组织可以帮助骑手解决这部分困难是最好不过了。
对于做好事,做公益,外卖小哥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自己经常会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水滴筹”的链接,但看到了也就滑过去了,并不会点击进去捐款,“我觉得可信度不高,不知道捐的钱是不是用在那个人身上,账目不太透明。”
与外卖小哥遇到相似困难的还有保洁员毕女士。
“我不知道‘99公益日’是什么。”毕女士说道,她是北京市某商业大厦的一名保洁员,在该大厦做保洁工作已有7年时间。毕女士告诉记者,保洁员的保障并不全面,目前公司只给自己上了意外险,主管以上的人员公司上了“三险”。“因为只给我上了意外险,在北京我没有医保,看病挂号都是50,有医保的挂号费是10块。我在老家也报销不了多少,医生开的好多药品都不在保险范围内。”毕女士表示道。
在校大学生和老师:“水滴筹”算公益吗?
“我不知道‘99公益日’是什么活动,‘水滴筹’算公益吗?”上海某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二学生李雪说道。她告诉记者,2017年上大学后,开始看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有人转发“水滴筹”链接,自己会点击链接进行捐赠,但次数并不多。“一些患大病的人可以通过‘水滴筹’平台获得很多人的帮助,平台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我觉得‘水滴筹’算是公益吧,知名度应该比‘99公益日’的知名度更高一些。”李雪表示,自己一开始看到“水滴筹”链接对其真实性有一些存疑,但链接详情页会有医院的诊断证明,以及病人躺在床上的照片,所以疑虑被打消了很多。李雪还告诉记者,自己今后可能会关注“99公益日”活动,但如果不是在大平台或者可信度较高的平台发布信息,自己也不会特别关注了。
“‘水滴筹’你知道吧?凡是我在朋友圈看到的链接,我基本都捐钱了,有时候捐一百元,有时候捐五十元,三百五百的也捐过,我在‘水滴筹’平台捐款已经有三五年了。”上海某双一流大学计算机专业老师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并不知道“99公益日”活动,但会在“水滴筹”上捐款,平常也会参加学校对口帮扶的公益活动。对于公益慈善机构,该老师认为机构账目等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在他看来,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引起重视,“现在大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可能是小孩遇到一些事情想不开,如果公益慈善机构能考虑培养更多的心理医生走进校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心理的诊疗,是很重要的。”
企业员工和基层工作者:我知道“99公益日”活动,但不会主动关注
在采访过程中,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部分企业员工和基层工作者表示知道“99公益日”活动,并参与过该活动。
一企业员工告诉记者,自己四五年前就已经知道“99公益日”活动了,其中公司组织员工参与过一次“99公益日”募捐,她表示所在的公司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开始做公益慈善活动,其间公司也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过,但自己并不会过多关注“99公益日”相关活动。该员工认为公益慈善组织在实际行动中,应该真正下沉到基层。“我觉得很多公益机构做事情流于形式,有些公益活动并没有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希望他们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实一些。”
在基层,“99公益日”活动宣传和参与,似乎变成了某种任务。
江苏省泰州市某基层工作人员称,在大学本科时,自己经常参加志愿服务。“因为本科没什么钱,很少捐赠,但空闲时间比较多,所以会当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毕业后,工作比较忙,经济条件比学生时期好很多,所以我做公益慈善的主要方式是捐钱。”他表示,2021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才知道“99公益日”活动。每到活动时间,各部门都会发布“99公益日”相关通知,并鼓励大家捐款,但都是自愿原则。“我参加工作两年,主要捐赠的项目是帮助当地的困境儿童,机关内部的工作人员捐款还是比较踊跃的。”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99公益日”相关活动发送到自己的部门时,大家都会帮忙转发链接,今年“99公益日”组队捐赠的参与形式,只有机关干部、村干部和共青团员参与,其他人的参与度如何自己并不太清楚。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除去公益活动,帮扶困境人员是基层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之一,自己在工作之余,也会为困境家庭捐款。
“如果不是工作原因,我是不会主动关注‘99公益日’相关活动的。”该工作人员称,去年“99公益日”活动期间,基层部门每天都能接到通知,让大家组织捐款,“我感觉就像派下来的半强制性的任务,已经失去活动的初衷了,其实捐款的大头还是有能力的企业,我们机关人员捐赠的仨瓜俩枣能贡献多少呢,不仅仅只发动我们,更多的是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动那些更有能力的人。”
“99公益日”是一年一度的公益活动,也是较大型的互联网公益事件,每年不断推出的新玩法和新模式,旨在吸引更多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根据“腾讯公益”微信公众号数据显示,2022年“99公益日”公众募款总额超过33亿元。
截至发稿前,今年“99公益日”募捐情况官方尚未公布,但行业内人士对此情况非常关注。记者此次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全民参与99公益日活动的预期与现实差距不小。而对这种状况,不知公益行业专业人士是否知情?如何在多元的公益需求中达到与公众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公益事业功能的最大化?答案究竟何在?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