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梦圆/文
9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自今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记者查询发现,按照中国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根据传染性、对健康危害程度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以及其他传染病。这三类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可以采取相应的一些法规规定的措施,包括监测、干预、治疗等相关措施。此前,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冠病毒感染、非典、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于1958年在绿猴中被发现,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世卫组织总干事在2023年8月25日媒体通报会上指出,迄今为止,已有114个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9万多病例和156例死亡。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目前我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
常荣山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猴痘属于自限性疾病,隐蔽性、危害性远远低于艾滋病,死亡率低。预防时需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做好源头防控。特殊人群要进行定向宣传,做好健康教育,通过安全防护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同时,提醒高危人群在海外尽量避免性行为。
编辑: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