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9/20230915172523Xc2CGDYC18.jpg

转型失败?mRNA疫苗明星企业斯微生物及其创始人被“限高”

孙梦圆 2023-9-15 18:42:51

本报记者 孙梦圆 于娜 北京报道

近日,有消息称,新冠mRNA疫苗明星企业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斯微生物”)及其创始人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费。

记者随即拨打斯微生物公司电话求证,截至发稿,始终无人接听。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许浩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李航文是法定代表人,不一定就是公司实控人,对个人的消费限制对公司经营没有影响。但是公司同时也在限制消费令中,这表明,该公司已无力偿还债务。

纠纷缠身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率先开展mRNA创新疫苗研发生产及纳米脂质体包裹递送技术服务的平台型创新药企。

疫情开始后,斯微生物因为mRNA疫苗,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今年5月,斯微生物官宣正式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该笔融资主要用于加快肿瘤治疗疫苗及传染病疫苗管线的开发,并持续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设计优化等技术,进一步夯实斯微生物的技术领先优势。更早之前,斯微生物曾于2019年8月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2021年6月完成近2亿美元融资。

不过,好景不长,斯微生物的境况便一地鸡毛。

近日,据上海浦东人民法院公示,在上海多宁生物科技申请执行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因斯微生物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义务,限制斯微生物及其法定代表人李航文实施高消费。

“法院限制高消费令是一般在五年以内,除非被限制高消费人能把欠款还清或者能提供有效担保或经过申请执行人同意解除后,人民法院才可以在三天内解除掉限制高消费令的。”许浩向记者解释称。

记者查询天眼查发现,斯微生物被起诉的开庭公告数目多达66起。除了今日被曝正在维权的多宁生物,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加烁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普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也正在起诉斯微生物,涉及案由均为买卖合同纠纷。

除了上述纠纷,斯微生物还涉及劳动合同纠纷、竞业限制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等,其中41.1%的涉案案由为买卖合同纠纷,85.7%的案件身份为被告,89.3%的案件类型为民事案件,目前处于民事一审阶段的案件有49件。

天眼查提示,斯微生物目前与强制执行、股权出质、股权冻结、被起诉等之类的风险动态数目众多,显示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截至发稿,斯微生物并未公开回应上述信息。

试图转型

新冠疫苗曾是斯微生物研发进度最靠前的产品,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斯微生物并没有产品在国内获批。

2020年1月,斯微生物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合作,紧急启动新冠mRNA疫苗研发项目。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成为国内第二款进入临床阶段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

2022年12月,斯微生物旗下SW-BIC-213在老挝获得紧急使用授权(EUA),这也是中国首个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新冠变异株mRNA疫苗(EUA)。2023年5月25日官宣融资消息时,斯微生物提到,目前该疫苗已在老挝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相关数据已滚动提交至国家药监局用于国内紧急使用授权(EUA)申请。

新冠疫苗之外,斯微生物还布局有mRNA肿瘤疫苗。官网显示,斯微生物已经同步开展了多治疗领域的产品开发,包括肿瘤免疫学,传染性疾病等,产品管线达20余条。目前,该公司产品进度最快的为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已在澳大利亚开展一期临床,是国内首家进入临床的与Moderna、BioNTech 相媲美的个性化癌症疫苗。

就在业内认为斯微生物可以顺利转型之时,7月21日,斯微生物旗下天慈工厂暂停运行 ,彼时,斯微生物表示,天慈工厂主要是因为大环境的客观因素存在,近期也不会有新冠疫苗的生产需求,所以先暂停试运营,把主要精力回归在研发上。

不过,仅仅过去一个月,8月25日,斯微生物又宣布“打造CDMO一站式服务平台”。“依靠多年积累的mRNA平台技术和mRNA生产体系,可赋能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全过程;降低研发门槛,助力更多生物医药企业提升研发效率。”斯微生物称。

这也是继康希诺之后,第二家做CDMO代工生意的mRNA企业。彼时,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航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停工厂和入局CDMO是斯微生物在新冠疫情后的自救措施。除CDMO外,斯微生物还会开展CRO业务(医药合同研发机构,协助制药企业进行科学或医学研究,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新药发现、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等临床前研究及新药注册申请等),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

很显然,疫情为mRNA技术带来了不少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不确定性。财经评论员张雪峰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转型或者停工可能是出于企业的具体内部情况和商业考虑,不能因此推断mRNA技术即将退潮。mRNA技术在疫苗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其他疾病治疗领域显示了潜力。目前,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和企业仍在进行mRNA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红极一时”的斯微生物后续发展如何,还有待市场观察。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