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宝欣 李贝贝 深圳报道
碧桂园(2007.HK)9笔境内债券展期事项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均获得通过。
9月20日,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碧桂园地产”)发布关于公司债券重大事项的公告,并指出截至2023年9月12日,公司旗下7笔展期债券的展期议案均获得债券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包括H19碧地3、H20碧地3、H20碧地4、H1碧地01、H1碧地02、H1碧地03、H1碧地04。
此外,截至2023年9月18日,碧桂园另外一笔债券——“H16腾越2”的展期议案也已获得债券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而此前《华夏时报》记者还从相关知情人士处了解到,9月1日晚间,在经历了两次债券持有人会议投票后,碧桂园首笔展期债券“16碧园05”的展期方案获得通过。
据了解,上述9笔债券涉及金额近150亿元。9月21日,接近碧桂园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本次展期方案通过后,碧桂园9笔境内债到期时间整体延展3年,公司债券即期兑付压力大幅度降低,为碧桂园换来了集中精力恢复运营的时间与空间。
一个月左右获得通过
据记者向接近碧桂园人士了解,碧桂园旗下11笔境内债券自8月14日停牌后,“16碧园05”率先于8月18日公告展期方案,并于9月1日获得债券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其余8笔债券分别于9月4日公告展期方案,并于9月11日、9月12日、9月18日陆续获得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而据其他媒体报道,剩余两笔债券因其他原因,不再需要展期。
今年8月12日深夜,碧桂园在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发布公告称,因近期拟就公司债券兑付安排事项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并经碧桂园地产申请,其旗下11笔境内债券于8月14日开市起停牌,复牌时间另行确定。
对此,接近碧桂园人士向记者指出,“9笔债券展期事项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均获得通过,用时短、效率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推动了债券展期,这体现了碧桂园积极化解债务的决心和一如既往的执行力,更传递出投资人对碧桂园当前困境的理解与支持、市场对碧桂园未来发展的信心。”
同时,上述接近碧桂园人士还表示,碧桂园此次将境内债券统筹考虑制定方案,不仅化解了9月即期到期债券的风险,也将2024年的远期到期债券纳入考量,制定了一揽子的方案。在过往展期案例中,如果一期一期单独展期,碧桂园会一直疲于应对展期谈判,经营难以恢复正常,同时每期债券的条款和增信资源可能会有差异,对投资者来说也并不公平。本次这种整体统筹的安排也获得了市场机构的认可,体现了碧桂园负责任的态度。
据了解,上述9笔通过展期的债券,展期方案大体一致,均按首笔展期债券“16碧园05”方案进行。
据记者了解,碧桂园给出的“16碧园05”展期方案为债券本金展期三年。首付6%(到期后的第1、2、3个月分别支付2%的本金),第12个月支付10%的本金;第24个月支付15%的本金、30个月支付25%本金、第36个月支付剩余44%的本金。
在利息方面,碧桂园将到期正常支付利息,发行期最后一年的利息在到期日前如期兑付,展期后的每期应支付的本金截至对应兑付日的应计未付利息随该期应支付的本金同时支付,利随本清。此外,在“16碧园05”展期方案中,碧桂园还增加了债券的增信保障措施,拿出多个项目用于债券增信,并匹配有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监督措施。
集中资源全力落实“保交楼”
接近碧桂园人士表示,本次展期方案通过后,碧桂园9笔境内债到期时间整体延展3年,债券即期兑付压力大幅度降低,换来了集中精力恢复运营的时间与空间。
9月21日,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当前房企债务处置的工作的特点表现为处置的效率明显提高、投资者对于处置方案的认可程度明显提高、处置的成果具有非常务实的导向。而房企债务重组或展期的利好消息,可以为相关企业后续发展创造更宽松和友好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企业后续专注经营,同时为债务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更扎实基础。
“一方面,碧桂园可以专注于经营,避免疲于奔命应付债券谈判;另一方面,碧桂园整体经营资金压力得到缓解,能够将宝贵的现金资源用于各个项目的开发建设,集中资源全力落实‘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进入到相对良性的发展循环中。”接近碧桂园人士说道。
据了解,碧桂园今年计划交付房屋70万套左右。9月20日,碧桂园官微消息显示,截至2023年9月15日,碧桂园今年已累计交付房屋共38.1万套,累计交付面积约4686万平米,交付项目涉及到31个省份、231个城市。这也意味着在剩下3个多月的时间里,碧桂园仍有约31万套房源的交付压力。
此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1288亿元,权益合同销售面积约1646万平方米,权益合同销售回款约1185亿元,回款率达到92%,实现总收入约2263亿元,同比上升39.4%。截至今年6月底,碧桂园总资产约1.62万亿元,净资产约2544亿元,有息负债较去年末下降4.9%至2579亿元,净借贷比率为50.1%。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