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针对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对于金融业而言,科技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在金融领域也引发了诸多深刻变革。此外,数字技术推进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深化金融服务渗透率。可以说,做好数字金融的创新文章,是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
会议指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广泛,在金融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客户服务和其他支持性活动等环节均有渗透。生物特征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不断普及,形成智能营销、智能身份识别、智能客服等模式。另有大语言模型在金融领域运用可能引致金融领域发生巨大变革。
中央多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要实现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与充分转化,就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和金融科技赋能机制。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平台企业可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数据优势,积极输出产品和模式,不断降低流量和支付成本。
马上消费副总经理孙磊也表示,在消费金融行业,金融科技是兼顾服务长尾客户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手段。近年来消金机构积极布局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与可得性。
此外,会议还指出,做好数字金融。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以前沿科技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引领时代的巨大动能。对于金融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也要不断深化,更好地以数字金融创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曾燕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建立金融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至关重要。政府可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创新创业基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投入到服务实体经济和数实融合领域。同时,政府也可通过监管沙盒为金融创新提供试验场所,保证金融创新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曾燕指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积极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推动金融创新落地。例如,可以开展供应链金融,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加速供应链上下游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金融监管仍是重点
如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是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议提出,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具体来看,要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从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和特征看,金融业综合经营深入发展,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风险更趋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董希淼表示。
一方面,应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实施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持续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严禁“无照驾驶”和超范围经营,提高监管针对性。另一方面,应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下一步应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推动中央和地方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更好地防范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还应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尤其是监管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对数字金融领域的监管,提升监管有效性。
在发展监管技术方面,曾燕指出,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支撑和辅助,并重视数字技术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完善常态化风险监测机制,并根据各类数字技术的特点调整、优化监管方法,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曾燕表示,金融监管机构应当规范和管理支撑数字金融创新的底层技术,并重视管理数字金融创新背后相关机构规范运营。
与此同时,也要关注前沿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与金融科技公司、国外金融监管机构等展开交流合作,提高数字金融监管水平。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