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李蕾
冉学东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0月CPI同比下降0.2%,前值为0%,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略有回落。
今年开年CPI一路下行,6月到0%,到7月份转负,为-0.3%,8月开始转正为0.1%,9月份为0%,目前再次转负。
10月份物价下行幅度最大的还是食品,食品价格下降4.0%,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75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30.1%,降幅扩大8.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鸡蛋、牛羊肉、鲜菜和食用油价格也下降较多,降幅在3.5%—6.4%。猪肉价格的下跌是此轮食品价格的下行的主要推动力,肉类是具有替代性的。
统计局的解释是,受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10月CPI略有下降。
关于今年的物价形势,此前大多机构,包括一些权威机构都认为下半年物价会上涨,全年是“U”型走势。他们认为,我国经济供需平衡,不会出现大的物价下行,由于去年后半年物价是从9月份的2.8%开始一路下行,10月份是2.1%,因着去年基数的下行,今年后半年的物价应该是上行的,再加上我国疫情后,前半年各种稳增长的政策出台,尤其是对房地产的各种支持政策进一步显效,后半年的物价会回升。大家认为稳增长政策显效有一个滞后效应,经济需求恢复也有时滞和基数效应,而且去年前半年物价基数较高,导致今年前半年物价下行压力较大。
同时,供需条件改善的有利因素还在增多,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恢复,消费意愿稳步回暖,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逐步回升,前半年物价涨幅大概率已处于年内低位。展望后半年,猪肉价格企稳回升,旅游出行价格明显上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也经历了“四连涨”,预计8月开始CPI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呈U型走势;PPI同比已于7月触底反弹,未来降幅还将趋于收敛。
然而事实并不竟然。
判断失误的一个原因是,有些机构从货币增速来预测未来物价。今年以来广义货币M2保持较快增长,M2增速从1月份的12.6%到2月份的12.8%,此后缓慢下行,但也基本保持了两位数增速,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9.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如果按照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公式来看,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速大概在5%左右,物价几乎是零增长,随着货币供应量的上涨,物价自然会上涨。
但事实是,广义货币供给跟物价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我国,货币供应M2跟物价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反而是M1的增速跟物价关系更为紧密一些。M1的增速在去年1月份下滑1.9%,2月份快速反弹到4.7%,此后全年都在4%以上和6%之间波动。今年1月份上涨到6.7%,然后一路下行到9月份的2.1%,这个走势跟这两年我国物价走势大概吻合:我国物价去年是缓慢爬升,而今年是缓慢下行的。
很显然,通过M2的增速来预测物价走势,这种传统思路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背景下货币支付新的发展格局,M2的增速主要是信贷和发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银行发放信贷或者企业发行债券,最终还是在银行账户上增加了货币存量,并不必然意味着进入实体经济去购买服务和商品,或者进行投资,并未在实体交易中产生影响,对物价也影响甚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的丰富和产品规模的扩大,大量的信用货币是在金融市场中产生的,这种交易只是放大了货币规模,并不对商品和服务产生直接影响。
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速变化不大,而货币供应扩大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是下降的,这就导致货币的效能不高,物价并不必然走升。
另一个判断失误的原因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形势过于乐观,今年以来支持房地产的政策出台力度不可谓不大,放开限购以及提高首付比例和降低利率,尤其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等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撑是看得见的,但从目前看,效果并未显现出来,后半年部分房地产公司债务压力加大,进一步压低了人们的预期,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物价水平。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