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11月1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发布公告,《金融数据资产管理指南》等9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聚焦金融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数字征信,以及金融科技应用和自律管理等领域。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被再次强调。这其中,无疑包括防范金融科技发展中的风险。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为金融业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对金融科技技术安全提出了更高标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科技该怎样拧紧“安全阀”?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和特征看,金融业综合经营深入发展,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风险更趋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在业内看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强化行业标准以及规范不足。
系紧“安全绳”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公告显示,标准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为《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金融管理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规定和监管要求。
具体来看,在本次发布的金融标准中,至少有三项涉及金融数据治理、技术安全。其中,《金融数据资产管理指南》提出了金融数据资产管理的框架、原则等,有利于深化金融业的数据治理,促进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数据安全技术防护规范》规定了金融数据安全技术的目标、全生命周期安全、安全监管等,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在数据采集、共享、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能力,全面保障金融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据安全;《公共数据在企业征信领域应用的指南》可用于指导企业征信机构或数据服务商利用公共数据开展企业征信相关的业务活动。
力码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马经纬对记者表示,此前不少金融科技服务、数据服务的确存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一方面,不少平台展业存在业务数据缺乏标准指导、缺乏标准合同指引,通过制定标准,可以使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商在提供服务时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避免行业内部的混乱和无序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标准,降低了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行业创新发展。
记者根据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网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已发布的金融标准有528项,还有115项金融标准处于在建状态,5项金融标准仍在预研。
不断提高金融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金融标准的基础性制度作用曾被多次提及。去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着重强调了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提出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引领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发展等内容。
例如在征信层面,要求建立健全征信标准体系,研制征信链相关标准规范;在贷款利率上,加强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与服务信息披露标准制定,推动将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纳入金融标准;针对互联网平台涉及的金融业务,提出制定标准合同指引;并强调,将坚持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隔离,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
大模型领域已有标准在开展
“需建立完善的金融科技伦理规范和准则。”马经纬进一步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更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不过,新技术的应用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如数据泄露、隐私安全等挑战,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公平竞争、风险防控等方方面面。
金融科技伦理是指开展技术创新等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包括公平竞争、风险防控和绿色低碳等方面,目的为了防止技术滥用、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正如今年大模型的发展为金融科技带来了新范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不过,当前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落地仍存在风险性、安全性等挑战。马上消费CTO蒋宁认为,大模型新技术给行业带来了新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安全、合规、算法和生态挑战。
为什么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挑战多、标准高?蒋宁认为,金融行业是一个计算密集型、数据密集型,信息密集型行业。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最敏感的数据被当成了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并且还全面参与到了各类金融业务场景当中。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与算法所映射出来的人、财、物和现实中的人、财、物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诸多挑战,在此影响下就产生了各种金融科技伦理问题。
“制定标准是规范、推广新技术应用的必经之路,大模型领域已经有一些标准在开展。”蚂蚁集团技术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标准化负责人彭晋表示,从标准的视角,对于金融大模型的专业力、知识力、安全性要满足什么要求,这些方面的标准需求非常迫切。大模型达到什么水准,它的能力和安全性要满足什么标准才能投放到市场去使用。
在彭晋看来,金融大模型已经是场景化的专业模型,在场景细分层面,已经有投顾、理赔、营销、资管等场景,但标准还没细到这个程度,可能未来在一些细分场景上,还会有进一步细化标准推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