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岩鹏 | 文
“宽松”的信号有二。
其一来自刚刚公布拟中选产品价格的第四批国采,平均降价70%左右,孤立地看这个数字看不出啥来,如果跟前三批国采对比一下,2020年第一批国采中选产品价格降幅高达93%,至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原本1.3万元的心脏支架降到了700元一个,“灵魂砍价”由此而来,跟这相比,今年70%的降幅只能算是“温柔一刀”,即使跟第二批和第三批国采产品价格平均降幅(分别为82%和84%)相比,也显得温和很多。再从拟中选企业分布来看,既有国产企业又有进口品牌企业,第四批国采申报的企业有128家,最终有126家企业拟中选,中选率之高,可谓“雨露均沾”。
另一个“宽松”的信号来自国谈。
今年的国家医保谈判11月下旬才开始,但相关主管部门早早就开始吹风“宽松”了。
在11月5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副司长翁林佳主题演讲时表示:国家医保局正在调整创新药的定价政策,在《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基础上,对创新药上市早期阶段的价格采取相对宽松的管理。
至于如何“宽松”,翁林佳是这样说的:医保部门正在探索建立药品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分阶段价格管理机制。在创新药上市早期,企业面临短期内通过商业化收益收回成本的压力,医保部门更多地关注这些药品的可获得性,并给予合理的价格回报。经历了上市的早期阶段,当药品进入生命周期的中期,医保部门会更多地去关注它的可负担性。
也就是说,在一个创新药上市初期,医保部门允许其有一个较高的定价,到了中期,医保部门会通过谈判等形式促使企业降价。
翁林佳的表态无疑代表了国家医保局的态度,选择在国家医保谈判前夕释放这一信号,是在引导“宽松”的预期,体现了主管部门对创新药和从事医药创新主体的呵护。
过去几年,Biotech遭遇了比较大的困境,为了生存,很多Biotech不得不选择裁员、卖管线,一些Biotech最终也没有摆脱退市、卖身的现实,甚至到了破产和倒闭的境地。最近药明生物股价大跌,昭示的是创新药仍在寒冬中,而CXO感受到的寒意,却已在上游创新药领域蔓延两年。试想想,为Biotech提供外包服务“卖铲子”的生意都不好做了,那些“挖矿”的岂不是更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对从事医药创新的主体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宽松的信号也许只是开始,我们期待更多。
(作者系华夏时报社编委、大健康新闻部主任)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