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12/20231208125356YgygmrlXL3.jpg

专访深总院杨旭:关注城市与人的真实关系 | 高端会客厅

梁宝欣 2023-12-8 22:15:39

本报记者  梁宝欣  李贝贝  深圳报道

“建筑师是一个创作性行业,我们做的工作是无中生有,非常希望把脑海中对未来场景的一些幻想能够变成现实。”于杨旭而言,将好的设计进行高质量的传导和实施,让建筑更好地回归人本需求,将美好的愿景化为现实图景,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杨旭,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自从业以来,他在公共文化建筑创作、科创产业城区实践及复杂城市设计及管控等方面做了许多实践工作,其主持项目中,有三十余项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级别的重大奖项;完成了吉林省图书馆新馆、常州市博物馆、临海市博物馆、南京江北市民中心、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等一系列重要城市公共项目。

近年来,杨旭还在“复杂城市设计管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完成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总设计师及其团队服务”“东莞国际商务区首开区顾问总设计师及其团队建筑设计审查服务““宝安湾区总设计师咨询服务”等一系列重大城市设计项目。

无论是何种建筑,他的设计始终追求回归人本的需求,注重场所营造及空间活力打造,关注城市与人的真实关系。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杨旭,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设计为出发点,探讨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如何让建筑设计回归人本需求。

设计理念有效落地

于深圳湾畔向海而生,与香港隔海相望,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深超总”)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南接深圳湾滨海带,西邻沙河绿廊,北倚华侨城内湖湿地,东至华侨城欢乐海岸,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面对这样一片能激起人们无限想象的土地,深圳一直小心翼翼地对待着,相关片区的设计工作更是历时20年之久。资料记载,深超总城市设计工作开展于2001年,经历了20年的谋划,随着深圳定位的不断调整,片区定位从单一的滨海生活居住空间到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空间的引导,未来城区功能将集全球总部聚集区、都会文化高地、国际交流中心、世界级滨海客厅为一体。

作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总设计师团队总设计师助理,杨旭在谈及深超总规划和建设不断变化的原因时指出,深超总最早定位为深圳滨海生活区,更多的功能以居住和休闲为主,随着城市的发展,这块土地的价值越来越为重要。因此,政府从宏观发展的角度将其调整为科创的总部基地。到近些年来,由于深圳要成为比肩全球的先锋城市,对跨国型的世界500强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深超总也由最初的滨海生活居住区到一个商务办公区,再变成今日的超级总部基地。

“深超总在功能上不断的调整,其实也折射了深圳城市发展对土地空间利用的一些深刻的变化。目前,深圳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认为它是从增量到存量、从速度到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期。传统城市设计往往有着很好的规划和愿景,但是在实施的层面就相对的不尽人意。所以我们认为是有着很好的城市设计,但是缺乏更高质量的城市设计实施。”杨旭说道。

同样,如何把深超总原始的设计理念进行高质量的传导和实施,将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也成为杨旭及其所在的深超总总设计师团队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遇到的最为艰巨的考验。

从人的需求出发

深超总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17万平米,开发建设总面积约520万平米,预计就业人口约25万,重点引进知名跨国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及国际组织与机构等。目前已入驻中国电子、招商银行、万科、中信证券等世界500强、国内200强、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金融、通讯、智能等领域。据南方日报报道,预计深超总在全部建成后,片区每年产值规模约6700亿元,贡献税收约320亿元。

面对打造深超总这样一个世界级“建筑博览园”,杨旭所在总设计师团队在高峰期协调了近60个设计团队,共同为业主提供一个全过程、全要素和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应对深超总高强度建设及多功能集约发展需求,总设计师团队采用立体多维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整合多元城市功能,从地下、地表和空中多个维度自下而上对城市功能空间进行划分、设计,从而扩充城市基面的功能,促进城市要素集聚,提升城市活力及运营效率。

在杨旭看来,采取立体多维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是基于人本需求的重要体现,让设计师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建筑。

以深超总交通系统设计为例,杨旭提到,“在一个相对小的片区内,聚集了众多企业,汇集多种城市要素,并有着不同的使用人群。而这大量的使用人群,对城市设施的使用其实是一个多维度的,因此在不同的维度上,设置了多层的、立体的交通系统。这主要是基于人对城市使用效率和便捷性的一个思考。”

从业二十多年来,杨旭主持或合作完成60余项工程设计,现在回看,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都是他每个设计的出发点。

其实,无论是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未来,亦或是复杂型城市设计及管控,都与杨旭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杨旭毕业后一直在深圳追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先生并在其身边工作。孟院士常强调“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所用”“建筑服务于人,形式只是建筑的一部分”等观点以及对每个项目都亲力亲为,对他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立体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深超总的设计工作之外,近年来,杨旭还主持完成了“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留仙洞创智云城”“南山科创中心”等一系列重要的科创产城项目,借助高聚集度产业空间理论与企业人本需求的结合,提出了开放活力、复合多元、未来可变的设计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并出版个人专著《高密度科创产业城区的立体化实践》。

在杨旭看来,深圳新型科创产业园区和以往传统园区在本质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并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高度负荷。传统的园区可能单纯是具备研发、生产、试验的功能,但新型的园区不仅有研发生产功能,更多的还有总部办公、科技的研究,同时也是大量科技人才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我们的高科技园区越来越像一个微型的城市,在这样的一个园区内,城市级的功能应有尽有。”

二是,高度立体。深圳科技园区的容积率高,密度大,使得园区由地面向天空延伸,并构建起一个立体复合的多维系统,具备地表、地面、空中以及地下多个维度。科创园区更像一个立体的城市。

三是,更关注人本需求。深圳新型科创园区回应使用者的需求。如何满足园区内人员的工作、生活、交流、休闲等多种需求,为其提供24小时活力友好的工作、居住和公共空间,成为设计者着重考虑的方面。

而与深超总类似的是,深圳新型的科创产业园区也有着在很小的区域内实现企业高度聚集的特点,而两者的相似之处源自于深圳是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的背景。杨旭自2003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一直在深圳工作和生活,近20年来,他深刻感受到了深圳城市化的速度和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城市空间形态。

“和北京、上海、广州这些超大特大城市不同,深圳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在这样有限的一块土地上,深圳的城市特征也呈现出了与其他城市显著差异,它的特征就是高强度的开发,高密度和高容积率的空间形态,并且在很多片区已呈现出立体化发展的趋势。也正是基于深圳这样一个特色的背景,近些年我个人的关注点也聚焦在立体城市的设计以及实施上。”杨旭表示。

立体城市体现的是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形态,大规模建筑被链接成一个群落空间。在杨旭看来,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一定高度聚集了各种城市要素。而在这些城市的核心区,立体城市显然是一个高效和更为现实的解决城市问题的手段,所以不仅仅是在深圳,在其他的大型城市核心区,立体城市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最后,在谈及中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时候,杨旭认为,有两点要非常关注,第一,要把握技术的趋势,如今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工作思维和方法面对未来城市的变化显然是弱势的。无论是做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设计,都要对技术发展的趋势保持足够的敏感性。第二,在技术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本,每个个体的需求其实都值得去思考和尊重。如何从个体的需求去思考城市的发展,这依然是建筑师,乃至整个建筑行业都应该认真去面对的一个问题。

杨旭说,“2023年被业界广泛认为是AI设计的元年。其实,大部分设计企业在过去的两、三年就已经开始尝试和验证相关的AI技术在设计中的运用。到了今年,AI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并取代了很多初级和简单的前期工作。但是,设计师作为一个具有对复杂系统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个体,其具有的经验、判断,以及个性化的一些思考,在短时间内还不那么容易被技术所取代。所以我们对技术的态度应该是充分尊重,全面学习。”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