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奕 胡金华 上海报道
随着新零售行业快速发展,不断催生下游市场对零售数字化的需求,电子价签的渗透率随之不断扩大。
日前,以电子价签终端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汉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汉朔科技”),完成了其二次冲击IPO的首轮问询。根据招股书,本次IPO,汉朔科技拟募集资金11.82亿元,用于门店数字化解决方案产业化项目、AIoT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曾在科创板铩羽而归的汉朔科技不仅营收来源单一,上游依赖外协加工,下游依赖海外市场。此外,该公司还身陷多起知识产权纠纷。
针对本次IPO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致电并致函汉朔科技,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任何回复。
汇兑收益影响业绩
招股书显示,汉朔科技是一家以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公司,围绕零售门店数字化领域,构建了以电子价签系统、SaaS云平台服务等软硬件产品及服务为核心的业务体系。
业绩方面,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汉朔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1.9亿元、16.17亿元、28.58亿元、18.75亿元,其中,2021年和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35.86%、76.70%。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48.80万元、-631.78万元、2.07亿元、3.24亿元,其中,2021年和 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107.66%、3383.71%,可见其净利润波动剧烈。
值得注意的是,汉朔科技一直以来的业务主要来自境外,其报告期内境外收入占比均超75%,2023年上半年更是高达96.47%,因此汇率变动产生的汇兑损益对该公司的净利润影响较大。利润,出现亏损的2021年,汉朔科技存在净汇兑损失3067万元。而利润猛增的2022年与2023上半年,同样也受到净汇兑收益的影响,其中2022年净汇兑收益为7808万元,2023上半年则高达1.15亿元。
从业务方面来看,汉朔科技的收入主要来自电子价签,其电子价签终端产品主要包括Nebular、Stellar、Nowa、Lumina等系列。报告期内,公司电子价签销量分别为2475.37万片、3617.33万片、6586.60万片和4239.65万片,稳中带升。同期,汉朔科技电子价签终端分别实现收入9.77亿元、14.31亿元、26.59亿元和17.6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0.58%、88.51%、93.06%和94.11%,电子价签业务为公司贡献九成收入。
其中,在2020年推出的最新一代电子价签Nebular,2022年收入占比达54.35%,2023年上半年占比高达62.49%,是汉朔科技的核心系列产品。但除了该单一产品外,汉朔科技的其他系列产品却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其中,Stellar系列的产销率曾在2021年达到115.39%,但2023上半年却降至78.16%;Nowa系列的产销率也从2021年的113.79%下降至2023上半年的56.02%,此外,该系列的销量在今年明显大幅下滑,从2020年销售578.86万片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13.41万片。
值得注意的是,与纸质价签等传统产品相比,电子价签的成本明显较高,因此,电子价签的普及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汉朔科技表示,相较于传统纸质价签,电子价签充分节约了线下门店的人力成本与纸张资源,极大提升了商品价格统一管理的效率,此外还具备节能环保等优势,因此在零售行业的应用得到快速拓展。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电子价签的成本较高,但其在零售、物流、医疗等领域的优势明显,如信息更新快速、节能环保、可实现智能化管理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电子价签在未来有望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此外,政府政策支持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也有助于推动电子价签市场的发展。
“可以预见,电子价签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在我国,随着新零售、智能物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价签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余丰慧说。
招股书披露,汉朔科技大部分的电子价签生产均依赖外协加工,而其似乎正在逐渐剥离自主生产业务。报告期内,汉朔科技外协加工的电子价签数量分别为2693.44万个、3311.98万个、7873.42万个和4501.73万个,占生产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86.61%、85.57%、99.17%和99.93%。同期,汉朔科技自主生产的电子价签数量仅为284.11万个、402.18万个、58.76万个和1.65万个,占比9.14%、10.39%、0.74%和0.04%,占比逐渐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自主生产量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对此,汉朔科技表示,采用外协加工的主要原因是电子价签终端加工生产过程较为成熟,通过外协生产可以灵活运用外协加工厂丰富的设备与人力资源,降低市场波动对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但在外协加工模式下,产品质量如何把控成为汉朔科技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与主要供应商信披数据不一致
资本市场总是充满了巧合。在汉朔科技冲击IPO的同时,其主要供应商,与其同样注册于浙江省嘉兴市的浙江东方科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科脉”),也几乎在同一时间递交了IPO申请,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之间披露的数据却存在差异。
根据招股书,汉朔科技主要向东方科脉采购电子纸显示模组,2020年至2022年,东方科脉稳居其前两大供应商,发生采购金额分别为31528.79万元、29323.81万元、32766.26万元。
(图片来源:汉朔科技招股书)
而在东方科脉的招股书中,2020年至2022年,来自汉朔科技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31423.53万元、29396.99万元、32735.45万元。两家公司的披露的金额差分别为105.26万元、73.18万元、30.81万元。
(图片来源:东方科脉招股书)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分别致函两家公司,但截至发稿,双方均未有所回应。汉朔科技在问询函回复中称,主要是因为双方在进行外币业务折算会计处理时选择的汇率存在差异,导致折算的记账本位币人民币金额存在差异。
《华夏时报》记者从一位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处了解到,招股说明书是重要的法律文书,其数据来源一般需要经过企业提供,审计机构验证,券商复核等过程。且券商会聘请专门的机构对招股说明书、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文件进行交叉核对。如果出现数据打架的情况,审核机构一般会要求券商及会计师审核或修正其招股书及审计报告,以便进一步审查。
对此,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关于两家IPO企业披露数据存在差异,通常IPO企业会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如果两家公司出现“数据打架”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数据统计口径不同,两家公司在数据统计的口径上存在差异,导致出现不一致的结果。
袁帅进一步表示,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数据存在差异。当然,也有可能其中一家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导致数据与另一家公司不一致。袁帅认为,对于这类情况建议,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仔细审查两家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相关公告,以便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记者注意到,在冲击IPO的关键时间点,汉朔科技在2023年涉及多起境外专利侵权纠纷案件。
今年3月3日,美国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受理原告SES-imagotag SA、SES-imagotag GmbH、SES-imagotag Inc.诉被告汉朔科技、美国汉朔专利侵权纠纷一案,原告请求法院判决被告侵犯原告持有的三项美国专利,要求被告承担其侵权行为导致的损失。截至招股书签署日,该案正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SES还于今年9月6日向巴黎司法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宣布汉朔科技持有的欧洲专利EP3820203B1的法国部分无效;要求汉朔科技向SES支付2万欧元并承担SES在本案中的诉讼费用,根据招股书,该案计划于今年11月23日开庭。
除上述诉讼案件外,SES以其持有的欧洲专利EP3883277B1向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慕尼黑地区分院申请了临时禁令,要求汉朔科技不得在UPC所有成员国家(包括法国、德国等17个国家)提供、流通、使用、进口或持有部分公司产品版本。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UPC尚未就该申请作出裁决。
针对相关诉讼案件,监管机构在进行了重点问询,不过汉朔科技在问询函回复中表示,其与SES公司的专利纠纷诉讼中败诉的可能性较小,该等专利纠纷诉讼不会对发行人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