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掌管着80亿美元资产的量化巨头英国宽立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了!
12月18日,《华夏时报》记者获悉,继元盛、英仕曼、Two Sigma、德劭、迈德瑞等之后,知名量化投资机构宽立资本(Aspect Capital)将在上海设立办公室,部分核心人员已确定,包括中国区负责人Country Head和合规相关人士等。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宽立资本位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名单第727位。
“中国市场相比于前几年成熟了许多,例如投资者教育,市场机制与法规的完善,市场价格也必将愈发有效。海外量化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趋势,这些机构通常具有先进的量化交易策略和技术基础,相信会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多的流动性,从业者也能从海外量化机构处学到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海外量化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会促使国内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投资者。总的来说,海外量化机构的进入对中国量化市场来说是互利共赢的。”12月19日,国内量化投资市场机构之一的上海仟富来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许佳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全球量化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目前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海外量化机构已有多家,而宽立资本在上海设立办公室距离其获批QFII资格已有一年之久。
宽立资本官网显示,这家员工超过130人、最新管理规模超过80亿美元的量化机构成立于1997年,由Anthony Todd和Martin Lueck创立,两人均来自知名量化投资机构AHL(后被英仕曼收购),其中,Martin Lueck是AHL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代表AHL公司名称中的“L”。Martin Lueck目前担任宽立资本的研究总监和总裁,Anthony Todd任首席执行官。旗下投资有三大策略,趋势跟踪、宏观和货币以及多策略等。
“宽立资本进军中国市场的目标侧重于多元的国内商品期货和政府债券期货。中国期货市场具有较高的深度和独特性,在全球商品定价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像PTA、聚乙烯等化工原材料品种在西方没有等效市场,因此对于这些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国市场有很大的话语权。”对于设立办公室之后公司的运作方向,宽立资本相关负责人也在同期对媒体透露。
而在获批QFI之前的2021年10月,宽立资本就已设立海外中国策略,面向海外投资者,投向中国的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市场。具体而言该策略覆盖超过40种中国金融和商品期货品种,包括橡胶、大豆、铜、玻璃等期货合约。该策略仅面向专业投资者。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该公司以系统化和量化的投资管理方法而闻名,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数学模型,驱动计算机全天候交易全球市场。宽立资本管理着超过80亿美元的资产,通过一种中期趋势跟踪策略,系统化地识别和利用高流动性期货和外汇市场的趋势进行交易。公司的投资决策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驱动,包括趋势跟踪、持仓、季节性、相对持仓和其他市场行为。就业绩表现来看,公司的投资策略在熊市中表现尤为成功。
就在今年9月,宽立资本联合创始人Martin Lueck在受访中谈及风险管理时表示,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提前防范,在风险发生之前,投资机构就应该做好预案。任何模型都有失效的时候,模型在设立之初就应该对模型可能失效的情形有所预案。
“大语言模型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关注大语言模型,使用大语言模型,但是避免过度依赖大语言模型。宽立资本业务的基础是为投资者提供系统化、可重复、可解释的模型。宽立资本的销售人员不会说,我们的模型是一个黑匣子。你必须信任我,但我不会告诉你它是如何工作的。我希望投资者能够理解不同模型适用的情形。”彼时Martin Lueck进一步阐释他们的投资策略时如是表示。
对此,许佳莹在受访时认为,海外量化机构的介入可能加速中国市场的量化和数字化转型,它们可能在高频交易、量化投资、衍生品市场等领域找到机会。如以英仕曼为例,该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量化投资,其在中国市场的参与可能促使本土机构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量化模型。
中外量化机构同台竞技
截至目前在海外量化投资巨头中,Two Sigma、德劭、元盛、英仕曼、迈德瑞等均已在境内设立外商独资证券私募,另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信息,Two Sigma、德劭、元盛等规模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考虑到数据更新的周期等因素,部分私募规模可能已经有所变化。
不过,随着最新规定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资范围拓宽,目前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资于境内的股票、存托凭证、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基金、股票期权以及中国证监会允许的其他证券及衍生品等。合格境外投资者还可参与新股发行、债券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股票增发、配股申购,可参与融资融券交易、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以及债券回购交易。2022年9月开始,上期所、大商所等期货交易所向合格境外投资者增加开放了一批商品期权期货合约。
这也意味着,海外的量化投资机构业务可以布局到国内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本土的量化机构又有何影响?是否会引起同台竞技现象以及投资管理人才的流动?
“与其他外资同行相比,量化投资巨头似乎在适应中国市场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一方面是因为量化策略本身更容易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另外量化投资机构公司架构相对简单、决策机制灵活更容易快速反应,以应对中国市场和制度。”对此,上海另外一家量化私募机构负责人李阖(化名)告诉本报记者。
而在许佳莹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量化机构的进驻,双方的策略优势也各有不同,本土量化投资机构可能更加了解国内股市的特点,对本地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嗅觉更加敏锐,能够更好地适应政策变化。
“当然竞争压力当然是存在的,但海外很多策略的模式未必能复制到中国本土,本土的机构在对市场的理解上也有自己的经验积累。长期来看,竞争也会促进本土量化机构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实力。海外量化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可能带来人才的流动,一些本地优秀的量化分析师和程序员可能会寻求在这些机构中发展。这种流动有助于本土人才的培养和经验积累。随着中国科技公司和创新型金融机构的崛起,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实力逐渐跻身国际前列,中国本土的量化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也同时会吸引海外优秀从业人员。”许佳莹对本报记者指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