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金融资源目前也有着庞大的存量,如何盘活这个金融资源存量,提升存量资产的效率,降低经济体内部的杠杆率,防控潜在金融风险,是目前大家热议的话题。
央行在近期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别以专栏形式阐释了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央行透露,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目前已经超过230万亿元,每年新增贷款20万亿元左右。资金存量远大于每年的增量,并且存量贷款形成的企业资产、派生的货币资金,仍持续在经济循环中发挥作用。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那么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金呢?央行从两方面论述,一方面是“增”的方面,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另一方面是“减”的方面,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自然会有所更替,相关信贷需求也随之改变和调整。比如房地产领域,在新的形势下,房地产贷款需求和供给都要下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未来会陆续归还;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的一大批存量资产,将减少一些被低效占用的资产;直接融资比例将持续上行。
不过从央行的以上论述来看,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主要还是着眼于未来,比如未来的贷款方向、行业的调整,贷款规模的控制等,所以央行认为由于存量贷款已经足够庞大,所以不应该过分关注新增贷款,央行表述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配经济增长逐步提质换档,加上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对于存量贷款而言,盘活就意味着老客户改投新客户,比如房地产贷款的资金投入高新技术方面,和高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这就会带来结构变化,但是前提首先是这部分贷款能够按期归还。
贷款本质上是商业银行的信用资产,是创造货币的行为,只有贷款被按期归还了,这笔资产才能成立,银行和企业双方都达到了经营目的,才能谈得上下一步资产的重新布局,创造新的资产,这才是盘活。
对于当前我国银行业而言,创造资产的成本已经非常高,按照我国的监管政策,银行业创造资产是需要一定的资本作为基础的,也就是所谓的资本充足率,它是用来缓释风险的。所以现在每发一笔贷款都要增加相应的资本,商业银行这几年贷款增速过高,资本吃紧,资本市场补充资本的渠道有限,只能通过利润留存或者老股东出资,并创新了许多的资本补充工具,这些方面这几年也已经做了很多努力,资本补充压力山大。
同时,笔者认为,想要盘活存量的贷款资产,可能盘活存量的存款资产也是一个重要前提,尤其是盘活居民存款,这几年迅猛增加的超额储蓄,是盘活存量资金的很重要的方面。
最新的央行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236.42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284.18万亿元,尤其是住户存款余额达到了1350166亿元,同比大增13%。而企业存款只有780381亿元,同比增速也只有4.8%。
按照贷款创造存款的原理,企业从银行贷款,然后投入生产或者服务,发放员工工资购买原材料,周转回来以后的资金通过下一步的再生产,这样周而复始,其中一个重要的循环就是资金的循环,在这中间如果居民存款增速过快,而企业存款增速过慢,其实说明资金循环不畅,居民把薪资中的大部分投入存款,并未投入消费或者投资中去。
金融只是实体的一个镜像,如果居民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足,就会出现居民存款增速过快的情况,那么反映的实体经济就是产能过剩,产能闲置或者物价下行、服务业需求不足,严重的可能引发企业倒闭,不良资产攀升,所以盘活金融资产更需要盘活居民存款,把消费和投资的信心激发起来,居民存款进入再生产的循环之中,存量的贷款才能更加发挥效力,资金流通才能更加通畅,存量的贷款资产才能进一步盘活。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