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南
2023年,是公益组织“勒紧腰带”过日子的一年。教育公益领域也不例外。面对重重挑战,如何把握当下,坚守教育本心,如何从“艰难守望”中逆流而上,是教育公益组织面临的共同考题。
在艰难中韧性发展
不能忽视的是,2023年,疫情放开后的这一年,很多机构的生存仍然非常艰难,资源也有限。
2023年4月18日,北京益行公益信息交流服务中心发布的《2023疫情后公益组织的状况与诉求调查报告》中就指出,三年疫情对70%的执行型民间公益机构造成了较大影响。其中省级以下社区服务型公益组织受影响更大。
然而新政策指引下公益组织也迎来了发展机遇。2021年,《“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发布,明确到2025年要达成“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机制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进一步畅通和规范。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更加凸显”的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2023年,“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第14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丁广泉则直接分享了自己在一线看到的令人欣喜的图景。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自己2023年走访了江西、新疆、甘肃等地区的乡村学校,有几个普遍感受:第一,基层政府回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度明显增强,他们很想做事,但也普遍缺少资源;第二,在地社会力量,如县域公益机构、志愿服务能力等都在发展,甚至很多本地企业也对教育支持“青睐有加”,以此履行社会责任。
具体到项目,一批社会组织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如3月,由蓝图公益基金会主办的蓝图海洋公益研学活动在厦门开营,来自贵州铜仁市的27位同学和老师开启了为期七天的以“带大山里的孩子看大海”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起的“2023梦想大篷车·小红书号—素养教育中原行”活动于2023年5月8日启动,让当地的孩子们体验多节梦想课程,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现代化、互联网化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给当地带去素养教育的新理念等等。
韧性发展的另一方面在于,教育捐赠持续高涨,尤其是面向高校的捐赠。教育领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重头,投向教育领域的捐赠资金也始终处于前置位,且企业和企业家依旧是高校大额捐赠的绝对主体,校友捐赠的比例也极高。仅从2023年11月大额捐赠情况看,投向教育领域的捐赠金额就超过18亿元,就在11月29日,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武汉大学现金捐赠13亿元,捐赠方向聚焦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等。据悉,该笔捐赠是武汉大学建校以来最大一笔捐赠,创下国内高校校友现金捐赠单笔最高纪录。
不过,与高校大额捐赠持续高涨的“喜人”情况相比,学前教育的捐赠情况就显得没那么乐观了。2023年下半年易善数据总裁陶泽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就指出,虽然高等教育是大额捐赠的“吸金石”,但不少研究结果都指出,长远来看,教育领域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其实是儿童早期教育,“同样的钱捐到幼儿园比捐到大学带来的社会效益更高”。
要坚持长期主义和高站位
而针对记者所罗列的ChatGPT与教育、家校社共育、师生心理、学前教育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丁广泉认为,这些问题值得关注,但作为公益机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定位,关注那些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甚至冷点、冰点问题,以此发挥好补充作用。
面对未来,丁广泉直言,“教育公益组织与其考虑下一步怎么更进一步发展,不如先考虑怎么更好地生存,怎么更好地设计出好的项目去回应社会需求。以及,教育需要长期主义,教育公益同样如此,公益组织要坚持长线深耕,关注项目的可持续性,量力而行。”
同时他提醒,当下也要看到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丁广泉说:“以我近期考察的江西某县城的小镇举例,该镇在2020年有16个村小和教学点,短短几年,只剩下4个教学点。当地的教育局的局长说,2024年其中的三个教学点也要被撤并。”
此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曹萍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前一些教育公益组织过于强调“创新”,个性化的东西太多,而科学性不足,“我们期待未来公益组织的出手点和站位能够更高,看得更远,让爱与智慧同行”。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