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1/20240115171221cELxyEbsUe.png

意大利保险巨头出手!中意财险或将变身外商独资保险机构

吴敏 2024-1-15 21:54:33

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时隔两个月,中意财险51%股权的买家浮出水面。

《华夏时报》记者从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官微获悉,意大利忠利集团近日拟以近99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74亿元)收购中意财险51%股权,目前,该笔交易尚待监管部门批复。

若收购顺利完成,忠利集团对中意财险的持股比例将达到100%。这意味着,中意财险将从一家国资控股的中外合资保险机构变为纯外资保险机构。

忠利集团方面表示,此次收购是一项长期战略投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由集团完全拥有和控制的产险业务,扩大中国市场份额。

对于合资转外资将对中意财险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曾联系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采访,不过,对方表示“暂时没有回应”。

或成外商独资保险机构

中意财险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的财险公司,由中石油集团旗下的金融业务管理平台中油资本和意大利忠利保险合资组建而成。翻看中意财险官网,该公司表示中外股东“强强联手,实力雄厚。”并称“卓越的股东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基础,是中意长远发展的根基。”

变数发生在两个月前,中油资本将所持有的中意财险51%股权挂上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底价为7.7377亿元。

时隔两个月,外资股东全面接手中意财险,拟成交价价格为7.74亿元,与中油资本挂牌价相当。

忠利集团方面表示,后续作为中意财险的单一股东,忠利集团将寻求扩大其在中国的分销网络,以中国双碳投资为基础,扩大绿色商业保险,并利用集团的全球、区域和本地专业知识来优化中意财险的分销策略等。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1月15日向本报记者分析,中意财险被忠利集团全资收购变成外商独资保险公司后,必然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公司未来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也都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又必然导致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和策略的调整,特别是未来非常有可能会失去中石油的市场支持。

成立于2007年4月的中意财险,虽然股东构成相对简单,但其股权自成立以来却已经历过多次流转。

回溯来看,2008年12月,中方股东中油财务将所持有的中意财险50%的股权转让给中石油集团。股权变更后,中石油集团和忠利保险各持有50%的股份。2009年4月,忠利保险将其持有的中意财险1%的股份转让给中石油集团。股权变更后,中石油集团和忠利保险分别持有中意财险51%和49%的股权。

2014年2月,中意财险注册资本金由5亿元增加到13亿元,由中石油集团和忠利保险分别出资4.08亿元和3.92亿元。增资后,股东双方持有的股权比例保持不变。2016年9月,中石油集团将其持有的中意财险51%的股权转让给中油资本。股权变更后,中油资本和忠利保险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

背靠颇具实力的石油巨头和外资巨头股东,中意财险的业绩表现如何?

据《华夏时报》记者梳理,2009年至2011年,中意财险净亏损分别为0.03亿元、1.36亿元、1.55亿元。2012年中意财险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0.13亿元。随后几年虽然保持了盈利,但净利润逐年下滑,2013年至2015年,其净利润分别为0.12亿元、0.03亿元、0.02亿元。2016年再次转亏,2016年至2018年,中意财险分别亏损0.3亿元、1.01亿元、0.2亿元。

不过,近几年中意财险再次实现连续盈利,2019年至2022年再次实现连续盈利,净利润分别为0.06亿元,0.1亿元、0.1亿元、0.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盈利0.2亿元。

在设立初期,中意财险近8成的业务都来自于中方股东。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中意财险从中石油及其下属子公司处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当年全部保费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6%、83%、75%、69%。

变数发生在2013年末。彼时,由中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中石油专属保险获批并展业,主要为中石油集团及关联企业提供财险、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等保险保障业务。

从中意财险与中石油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的关联交易来看,该公司承保险种主要涉及企业财产险、责任险、货物运输险、能源保险等。这与中石油专属保险存在一定重合,因此也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

中石油专属保险展业之后,中石油集团保险业务出现明显分流。2013年至2017年,中意财险从中石油及其下属子公司处实现的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57%、52%、44%、28%、31%,呈逐渐下降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中油资本出清中意财险股权只是央、国企出售险企股权的一个缩影。

2023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国有企业参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投资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参股投资金融和类金融企业,应当符合金融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金融业务监督管理有关规定。

上述暂行办法还指出,除战略性持有或培育期的参股股权外,国有企业应当退出5年以上未分红、长期亏损、非持续经营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退出与国有企业职责定位严重不符且不具备竞争优势、风险较大、经营情况难以掌握的参股投资。

在“回归主业”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国企、央企选择出清所持保险股权。如国电控股拟转让所持永诚保险6.57%股权;中煤集团转让所持中煤保险8.2%股权;中航投资控股转让所持中航安盟50%股权;国网英大拟转让所持永安保险0.3755%股权等。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外资险企频频加码中国保险市场。

外资纷纷加码中国市场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起,我国保险行业就在尝试向世界敞开大门。从上世纪80年代的“机遇论”,后来随着友邦保险的进入在90年代流行的“接轨论”探索,我国在20世纪初迎来一波外资险企的入驻热潮。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保险也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由过去有限范围和领域的开放,逐渐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但在当时国内的保险行业仍属弱势,决策者同样面临保护国内市场的迫切需求。最终坚持“审慎论”的我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准入限制,但也守住了一些重要关口,在开放的大原则下具体行动和策略较为谨慎,控制了开放的实际进程。

2021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删除“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1%”的外资股比限制性规定,明确外国保险公司或者外国保险集团公司作为外资保险公司股东,其持股比例可达100%。

2021年6月份,获原银保监会批准后,友邦保险内地分支机构改建为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

2021年11月份,中德安联人寿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身险公司。同年12月份,汇丰保险(亚洲)取得汇丰人寿100%股权,成为第三家成功获批的外商独资寿险公司。

若此次意大利忠利集团顺利收购中意财险51%股权,将成为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后的第四家外商独资险企。

对于将100%控股中意财险,忠利集团国际业务首席执行官杰米·安楚斯戴奇表示,此次收购完全符合加强亚洲主要市场影响力的集团战略。成为中意财险的唯一所有者,将使忠利集团能够进一步扩大产品、业务范围和分销网络。

忠利保险亚洲区总监Rob Leonardi表示,按保费计算,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增长前景具有吸引力。“我们相信,可以从这个市场的各种机会中受益,并成为中国更多客户的终身合作伙伴。”

那么,外资纷纷加码中国市场,是否会给中资险企带来挑战?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有一种观念认为,扩大开放会造成保费收入更多地流向外资保险机构,从而造成保费外流,会有损中国的国家利益。事实上,保费收入是风险的对价,对应的是保险机构在风险事故发生时承担的赔偿或给付责任。只要存在市场竞争,定价基本合理,保费收入的多少就反映了其承担风险责任的大小。不能只看到保费收入,而无视其背后的保险责任。

李文中则认为,外资加码中国保险市场给中资公司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挑战。外资险企通常拥有更为成熟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更注重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采取更为灵活和创新的产品策略。二是加剧市场竞争。外资险企通常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强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

中华保险研究所所长郝联峰亦曾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此前获批的外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看,它们难以对中国金融市场形成大的挑战,相反,是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险企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险企参与公平竞争,并通过产权、治理结构、管理方面的改革和技术提升,迎接新竞争者的挑战。

他还指出,扩大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将促进中国保险市场更加成熟规范,风险防范能力更强,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国内保险市场日趋繁荣,无论是对于财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都在承受着愈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高负债成本增加亏损风险,外资险企在客户、风险以及渠道等方面管理的精细化态度和更为成熟的经验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同。

虽然需求和政策都在加速支持外资险企在中国的进一步深耕,部分外资险企对于市场基础和渠道薄弱等固有缺陷有着清醒的认知,并在不断尝试改进。如部分外资险企与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加速融合发展,如安联财险吸纳京东为重要股东等,这些做法都值得国内的保险企业注意和学习,在新一轮可预见的激烈竞争中与对手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