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1月19日,国新办就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会上表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钢铁、电解铝、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进一步退出,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推进《“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落地见效,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的含绿量,不断擦亮生态底色。
“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意义深远且影响广泛。从环保角度看,工业绿色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从经济角度看,绿色工业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工业绿色发展还能带动绿色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在全球绿色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也是我国顺应国际潮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绿色动能正在加快释放
据陶青介绍,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数据显示,钢铁、电解铝、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进一步退出,78家钢铁企业3.9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预计超过93%。信息基础设施能效也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育196家绿色数据中心。
另一方面,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全年遴选239家废钢铁、废纸、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年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22.5万吨,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家电行业通过易回收、可拆解设计实现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超过80%。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产业的绿色动能正在加快释放。工信部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力度。
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机成功并网发电,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首个万吨级绿氢产业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全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预计超过9700亿元。
“我国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和监管。同时,一些企业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此,他建议,政府和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政府可以出台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责任,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推进绿色生产方式。
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的含绿量
陶青表示,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推进《“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落地见效,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的含绿量,不断擦亮生态底色。
具体而言,包括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减碳、大力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工业能效水效和全面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发力四大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面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方面,陶青表示,将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鼓励有条件地区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2024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量要稳中有升,完善新兴固废利用体系,力争年综合利用废旧动力电池量达到26万吨以上。
朱克力认为,通过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可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减少对新资源的依赖和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负荷。而此项要求将推动固废行业向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促进固废处理技术创新和应用;此外,将提高固废行业环保标准和监管水平,并将有助于推动固废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固废行业而言,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将带来积极影响。一方面,固废处理企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再生资源的利用也将对固废处理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行业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将促进固废处理行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创新。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