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文君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下称“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的“公益慈善与民生事业2023年进展与2024年趋势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公益研究院就慈善事业、儿童福利与保护、养老服务业在2023年的进展和2024年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发布。其中,2023年慈善事业十大进展与2024年五大发展趋势引发热议。
2023年慈善事业多方面进展显著,形成“中国样本”
2023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在法制化、应急救灾、社区慈善、互联网公益、社会工作领导体制、慈善信托、慈善医疗救助、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公益慈善国际影响力、拓展资助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法制上,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本次修法坚持问题为导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强调了各级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增设应急慈善专章,完善了应急慈善、公开募捐、慈善信托、社区慈善、个人求助等方面的规范。此外,中央社会工作部在2023年正式组建,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工作资源,将体制内外的力量统合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系统、科学的治理体系,有力推动社会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社区慈善方面,2023年,中国社区慈善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区慈善资源渠道不断拓宽,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河南、陕西、重庆等地动员社会力量,深入社区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等民生需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推进顺利,在合作机制搭建、资源协同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效激发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应急救灾和慈善医疗救助方面,数字技术推动高效救援。2023年,西南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台风洪灾、低温雨雪冰冻、甘肃积石山县地震……在自然灾害的救援响应中,社会力量在响应机制、响应速度、数字化救灾等方面进展突出,救灾协同进一步加强。在政策倡导与支持下,2023年,慈善医疗救助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社会力量,搭建多层次救助平台,多地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工作机制搭建,实现医疗保障部门、民政部门与慈善医疗组织的有效对接,建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降低慈善医疗运行成本,让爱心善意更加有效地运用到有需要的患者身上。
在金融服务领域,以慈善信托为代表的公益金融产品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备案慈善信托1662单,同比增长41.69%,累计备案规模67.70亿元,同比增长34.52%。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开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业务,为服务实体经济、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2023年慈善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文化传承、“双碳”工作,积极拓展资助领域。党和政府引导多元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慈善信托、志愿服务等多元途径,促进科学、文化、环保等事业发展,聚焦基础研究、文化传承、“双碳”工作等热点领域。
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蒋宗予指出,互联网公益“中国样本”正在形成。2023年,全国共有29家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涵盖互联网企业、大型公益基金会、金融机构、媒体等多元社会力量。2023年我国互联网公益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的道路,互联网公益慈善的“中国样本”正在形成,为国际公益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此外,中国公益慈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世界慈善事业提供“中国样本”。2023年,首届“亚洲公益论坛”召开400多名中外嘉宾共话亚洲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趋势与未来。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组织、国际代表着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气候变化、减贫、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全球性议题和亚洲发展需求拓展合作空间,用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推动各国慈善事业发展等进行讨论交流。
这些进步都为中国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慈善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中国样本”。
2024年法律实施、社区慈善、互联网公益等将持续发力
2023年,中国慈善事业取得的十大进展为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慈善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中国样本”。2024年,慈善事业将在法律实施、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基层社区慈善、社会服务业、互联网公益等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慈善法修改后,配套措施及宣贯工作将加力加速。新修改的慈善法将于2024年9月5日正式实施,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认真开展宣传普及,出台配套措施,推动法律有效实施,落实慈善法相关的修改决定,配套法规文件等需要细化,相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带头学习修改后的慈善法,确保慈善法能够落地见效。
其次,区域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将从项目合作走向制度创新。近年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区域已实现慈善事业的初步协同机制,从共同开展慈善项目到建立定期交流平台,慈善事业区域协同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2024年,公益慈善事业将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在已有的合作框架上,推动慈善一体化方案的落地与实施,促进慈善领域的人才、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资源流动。
此外,社会力量将深度参与基层慈善,聚焦大病救助、一老一小社区服务需求。社会服务业潜力发展广阔,医疗、养老、旅游等社会服务将加速发展。近年来,“村BA”、淄博烧烤、哈尔滨旅游等生活性热点话题走红出圈,彰显了民众对医疗文化娱乐、旅游、餐饮、养老等社会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应把握社会服务业的拓展机遇,以社会价值为引领,平衡盈利性和社会性,才能做到“热度”消退后的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公益方面,公益行业强化数字工具运用,互联网企业将持续赋能公益机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拓展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筹款的方式和途径,极大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推动公益领域日趋透明化与扁平化。捐赠人及执行机构需要通过数字化工具,即时掌握受益人的意见与反馈,实时调整公益项目的执行方式或覆盖范围,更精准服务到受益人群。互联网企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为公益机构提供数字化赋能,培育公益机构与社会公众互动能力,助推公益行业品牌塑造与影响力提升。
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社会组织已开始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未来,社会组织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场所,为3000万以上的人提供就业空间。“很多国家的社会组织就业率能达到5%,是因为社会组织一半以上的经费由政府出,从全世界的发展规律来看,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社会组织介入,政府采购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将是社会政策转型非常重要的内容。”王振耀在回答《华夏时报》记者提问时说道。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