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昱汝 徐芸茜 沈阳摄影报道
2月14日,大年初五。辽宁省沈阳故宫博物院城墙外,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味十足。
上午11时30分,排队的游客一眼望去看不到头,蛇形队伍在缓缓移动,一直到12时30分,《华夏时报》记者才缓缓踏入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大门。
而这仅仅是辽宁春节旅游市场火爆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在全国近200个一级博物馆中,沈阳故宫博物院进入博物馆热度榜前十位,接待游客24.34万人次,同比增长349%。
在2024春节假期,辽宁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记者从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春节假期辽宁省共接待游客4086.6万人次,同比增长299.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2.7亿元,同比增长57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49.4%,人均消费过千元。
讲解员:最多一天带10个团
春节期间,沈阳故宫内人山人海。游客们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其中,进入大门右手边的讲解接待处排了一条很长的队伍。
“春节假期以来,团队讲解员都在满负荷运转,来这里现场排队都需要花费近一小时才能等到讲解。”讲解接待处工作人员介绍,相比往年春节,今年游客接待量翻了三倍,日常这里有30名左右的讲解人员,从大年初一开始,讲解员数量翻了一倍,有70名讲解员。
记者还注意到,讲解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普通讲解、专家讲解和外语讲解。同时,这三种讲解收费标准也略有不同。普通讲解1—5人收费100元,每增加5人就增加50元;而专家讲解和外语讲解1—5人收费200元,6—10人收费300元。
在等待30分钟后,记者终于等到了刚刚结束上一场的讲解员。
身穿红棉袄、佩戴毛绒耳罩和围巾、手提红色刺绣手袋是讲解员的统一服装,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
讲解员莎莎(化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讲解工作。跟随着莎莎的脚步,记者踏过门槛,聚精会神地听着努尔哈赤的故事。
“春节期间我每天大概会接8个团,其实都不算多,其他讲解员最多每天带10个团。”莎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春节期间相比日常要忙很多,身体虽然累,但是心里却很满足,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沈阳故宫的历史。
接近一个小时,莎莎讲解结束,不一会儿,她的身影消失在游客当中,去接待下一批新的游客。
文创产品火爆出圈
“沈阳故宫的文创产品很有特色,我要把它们带回家,把沈阳的祝福也带回家。沈阳人民非常热情,此行很美好、很难忘,我们全家人还会再来沈阳的!”来自江苏南京的张先生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春佳节期间,无论是沈阳文物元素的文创,还是以龙或吉祥物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在沈阳故宫以及各大文博场馆备受游客们喜爱,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多彩非遗与巧作贺春交织在一起,特色文创产品齐贺岁,为龙年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游客王女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她对文创产品非常感兴趣,走到哪里旅游都会购买当地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送给亲朋好友,价格不贵还有纪念意义。
记者发现,这些文创产品多以红色为主调,寓意着大吉大利、大福气,特别受游客的喜爱。这些文创产品巧妙地将沈阳故宫的历史、建筑、文物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欣赏、品尝、把玩的同时,深深感受到沈阳浓厚的新春佳节的文化氛围。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还有一款“故宫祈福福袋拓印套装”备受欢迎。这款套装巧妙地融合了福星、生肖以及沈阳故宫院藏文物等多元文化元素,让人在体验传统仪式的同时,感受到了新春的美好祝福。
在沈阳故宫专属的印台上,游客们纷纷排队等候,他们手持这套特别的拓印套装,按照步骤,认真地盖上套色的“福星”印章,再贴上专属的生肖贴纸,伴随着一片欢声笑语,一套套精美的“福禄到我家”福袋套装完成了。一时间,整个故宫仿佛都被这份热闹和喜庆所包围。
一位同样来自辽宁的大哥兴奋地说:“这福袋拓印套装太有创意了!我亲手盖上‘福星’印章,感觉新的一年会给我带来好运,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来自沈阳的特别祝福!”
此外,博物院南院广场以福为主题的文化场景、“祥龙纳吉 福鹿献瑞”新春文化景观、“龙腾盛世”“国泰民安 政通人和”“天· 宫之镜”“我在沈阳挺好”等拍摄打卡点留下观众的倩影。
开启辽宁文旅新篇章
2024春节假期,辽宁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
记者从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春节假期辽宁省共接待游客4086.6万人次,同比增长299.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2.7亿元,同比增长57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49.4%,人均消费过千元。
其中,全省7家5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9.53万人次,同比增长43.82%,与2019年同期比增长29.81%。旅游收入2045.86万元,同比增长47.56%,与2019年同期比增长65.00%。
据悉,春节期间沈阳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12.1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1.47亿元。沈阳旅游订单和门票订单量这两项指标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沈阳文旅消费为何一跃成为“全国顶流”?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规委会专家、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马牧青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沈阳旅游人次与收入成倍增长,首先是政府超前谋划的结果,春节期间沈阳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冬日雪暖阳”系列活动,旅游产品有创新,丰富多元,且组织有序;其次是与哈尔滨爆火后的分流有关。
据了解,沈阳与滑雪相关景区,如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怪坡国际滑雪场、东北亚滑雪场、白清寨滑雪场都推出了丰富的滑冰戏雪趣味项目,沈阳奥体城市冰雪嘉年华、中央公园冰雪奇缘、沈水湾冰雪大世界、和平湾冰雪大世界、北陵冰雪嘉年华、兴创奥悦冬季冰雪嘉年华“中奥风情节”等项目活动吸引游客市民热情参与。
“客观地说,直到2023年夏季以后,我们才完全摆脱疫情的影响,旅游出行才得到真正地释放。”马牧青指出,与这种情绪化消费相关,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今年假期相对较长,探亲游仍是主流,甚至有的可能是疫情以来的第一次探亲。不同的是,今年的探亲游,有从过去的“归乡、探父母”到如今的“进城、看子女”转换趋势;同时,旅游空间从景区到街区、公园、博物馆类,以及从乡村到城市的转换;旅游消费热闹、互动性、共情化趋势有所加强;举家异地过年游(不回老家)也成新趋势。另外,“南避寒、北赏雪”在冬奥会持续影响以及哈尔滨冰雪旅游骤然火爆下,东北冰雪游第一次可与海南旅游相提并论。
“从各地统计数据看,今年春节旺丁不旺财现象还是较为明显。”马牧青分析,一方面,旅游需求仍然处于释放期,属于疫情之后的恢复性增长,而非旅游业恢复以后的正常增长状态;另一方面,消费降级是较为明显的,旅游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疫情来时旅游业最先受到影响,疫情过后可能也是最先开始恢复,但这种恢复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制约。
“基于以上分析,2024年旅游发展不要过于乐观,应少投入、多盘活、软开发、少建设、重运营、巧推广。”马牧青进一步对本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