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凯 于建平 北京报道
随着汽车行业竞争进入到下半场,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各大厂商占领市场的必争之地。包括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等,都在加大对智能驾驶的布局。
2月22日,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宣布获超亿元B1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成都武发基金投资,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毫末大模型等AI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
获资本青睐
毫末智行的前身是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前瞻部,于2019年从长城汽车独立。目前,毫末智行已经形成了乘用车智能驾驶、末端物流配送两大核心业务。此前,毫末智行已经完成了近10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美团、高瓴创投、高通创投等。
在各方资本的助力下,毫末智行孵化了小魔盒、小魔驼、小魔盘三大产品线。并在2023年10月份推出了HP170、HP370、HP570三款千元级辅助驾驶产品。其中,HP170定位3000元级的行泊一体智驾方案,HP370定位为5000元级的城市记忆行泊一体化智驾方案,HP570则定位8000元级的城市全场景无图NOH智驾方案。根据毫末智行方面介绍,HP570可以实现城市全场景无图NOH、全场景辅助泊车、全场景智能绕障、跨层免教学记忆泊车等功能。
在业内看来,毫末推出的千元级产品,不仅将智能驾驶产品的价格打了下来,还提高了性价比。对此,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认为,随着智驾产品渗透率的不断加速提升,未来两年,高阶辅助驾驶产品将快速普及到10—20万元之间的中等价位车型上,城区内的智驾功能也会由之前的尝鲜型功能转变成为实用型功能。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行泊分离的设计方案将逐步退出市场,低阶辅助驾驶也将会在未来两年迎来下行拐点,而更具性价比的高阶智能驾驶将会迎来跑马圈地的发展高潮。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2月份,毫末智行乘用车智能驾驶产品搭载车辆超过20款,包括山海炮HEV版、新摩卡Hi-4S、魏牌蓝山等车型,用户辅助驾驶行驶里程突破1.3亿公里。从车型来看,目前毫末旗下产品主要搭载在长城汽车的车型当中。对此,毫末智行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除长城汽车外,毫末也有多家主机厂的定点合同,相关项目正在交付中。”
此外,在物流方面,毫末智行旗下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配送订单量累计突破30万单。该产品可实现商超履约、快递配送、智能巡检等九大场景运营。同时,毫末智行与美团合作的新一代L4级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车魔袋20也已经正式发布。
毫末智行方面对记者表示:“数据智能方面,毫末打造了中国首个数据智能体系MANA,学习时长已超137万小时,相当于人类司机的19.5万年。有了数据智能体系的加持,毫末得以利用成本和规模的优势,不断持续落地自动驾驶产品。”
“当前,智能驾驶投资热潮已经褪去,在这样的环境下,毫末智行还能拿到超亿元的融资实属不易。这也与其规模量产的产品和高阶智能驾驶的能力有关。”汽车分析师徐嘉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中国的智能驾驶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智能驾驶已经成为车企之间比拼的主角,在此背景下,毫末智行的前景也会十分广阔。
对于后续规划,毫末智行方面表示:“毫末会以‘安全为先、用户为先、规模为先’的原则,有序落地100城的智驾。”
企业谋求输血
正如徐嘉平所言,近年来市场投资热情下滑,不过头部企业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依旧获得了不少融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份汽车领域约披露32起融资,公开融资金额累计超53.5亿元。其中,智能驾驶领域至少披露12起融资事件,涉及智能底盘、4D成像雷达芯片、激光雷达、AR-HUD、自动驾驶技术等。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7全球及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17—2022年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由681亿元增至289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6%。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3832亿元。
除融资外,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寻求IPO的机会。今年1月份,速腾聚创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与此同时,在2023年智能驾驶领域也不断传来IPO消息,包括文远知行、如祺出行、赛目科技、黑芝麻智能、海创光电、佑驾创新、地平线等企业,涵盖了整个智能驾驶产业链。
其中,文远知行以保密方式提交美国IPO申请,图达通将英文名变更为Seyond为赴美上市做好了准备,如祺出行、赛目科技、黑芝麻智能拟赴港IPO。
智能驾驶企业急切的想要上市,原因不外乎是资金的匮乏。此前,自动驾驶行业受资本市场关注,催生出了估值泡沫,在还没办法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的当下,只能通过上市融资来补充资金,缓解压力。
在洛克资本分析师邓鑫涛看来,自动驾驶在跑底层数据的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费用,需要不断地“输血”。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就没办法形成商业化产品。因此,只有上市才能打开未来融资的窗口。
共推商业化落地
企业目前盈利困难需要大量融资的背后是大规模商用时间的不确定性。从市场来看,目前只有L2级别的辅助驾驶可以落地,L3级别的自动驾驶仍在测试当中。不过,目前智能驾驶落地场景已经十分丰富。例如干线物流、社区、快递、清洁、安防、港口等都正在用自动驾驶汽车或者机器人的形式来实现运力互补。
同时,国家也在逐步开放测试区域。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超2.2万公里,累计测试里程超7000万公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从事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物流配送等商业化试运营,且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在商业化方面,我国目前自动驾驶城市公交车辆已超200辆,自动驾驶出租汽车数量超过1500辆,自动驾驶货车的规模约1000辆。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超过7800万公里,出行服务覆盖10多个城市。
不过,在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政策大门敞开的同时,智能驾驶仍需面临各种挑战。首先是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需要保证接管安全、交互安全、网络安全、以及数据安全。同时,相关法规和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智能驾驶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必须具备高精度感知、决策和执行力才能够应对较为复杂的道路环境。同时还要降低成本,满足这些条件才有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徐嘉平表示。
可以预见的是,在政策的支持下,智能驾驶将会迎来快速发展,搭载L3级别的智能驾驶汽车也将量产。随着技术的更迭以及法律法规、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驾驶将会应用到更多场景中,从而实现商业化落地。“智能驾驶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这也是资本不断投入的原因。”徐嘉平表示。
“2024年是智驾市场爆发的元年。”张凯表示,“毫末会用‘极致性价比’的产品,服务更多客户,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和量产。毫末将持续增强自动驾驶产业链,加速自动驾驶项目落地。”而根据毫末智行预计,2025年,中国乘用车高阶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将会达到70%。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