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3/20240301141937mgYRbeLPNX.jpg

2023年教育“成绩单”披露:义务教育取得诸多新突破,在学博士生达61.25万人

于玉金 2024-3-1 15:04:16

本报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3月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华夏时报》记者从现场获悉,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比上年减少2.02万所,下降3.9%;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比上年减少151.26万人,下降0.52%;在此基础上,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比上年增加11.42万人,增长0.6%。

“教育系统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扎实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表示。

义务教育扩优提质再推进

本报记者从教育部会议上获悉,2023年,义务教育取得诸多新突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具体看,小学阶段,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全国小学招生1877.88万人,比上年增加176.5万人,增长10.37%;在校生1.08亿人,比上年增加103.97万人,增长0.97%。全国共有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665.63万人,比上年增加2.68万人。

此外,初中阶段,2023年全国共有初中5.23万所。全国初中招生1754.63万人,比上年增加23.25万人,增长1.34%;在校生5243.69万人,比上年增加123.1万人,增长2.4%,全国共有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408.31万人,比上年增加5.79万人。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嘉宾在会上表示,2023年,全国有81.6%的中小学校“一校一案”建立了劳动教育清单,建成14.7万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指导学生常态化开展家务、校内、校外劳动教育活动,落实“五育并举”,强化体美劳教育。

《华夏时报》记者从会上获悉,2023年中央财政投入近400亿元,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速,校舍面积、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率显著提高。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由年生均650元提高到720元,初中由850元提高到940元,支持学校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关注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马嘉宾进一步表示,教育部指导各地加强对小学入学高峰形势研判,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公办学位489.2万个,有力保障了1878万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超过95%。持续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水平,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安心就学。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总校长、党委书记刘希娅在会上表示,“我所在的谢家湾学校,对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负担重、素质教育推进难的瓶颈性问题,坚持以学习方式系统变革为核心,一步步破解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改革深水区问题,提升育人质量。”

“孩子们用70%的时间完成学科课程任务,30%的时间用于参加发展兴趣的200余个社团活动和500余个学科的、跨学科的专题活动。”刘希娅还表示,无论是初中部还是小学部的孩子,每天一节60分钟的体育课,每天2小时运动时间,10小时睡眠时间,周末和节假日没有补过一天课。这样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孩子们在质量监测中学业成绩A+以上的能达到60%,A以上的能达到95%以上,呈现出身心健康、小胖墩小眼镜少、思辨创新等群体特质。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

教育部会议上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具体看,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比上年增加61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11万人,增长2.32%,其中,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42.22万人,比上年增长2.7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是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在规模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更为重要。

郭鹏表示,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国家战略需求、人口规模结构、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等因素,合理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节奏。近年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规模和占比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水平人才支撑。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3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比上年增长4.76%。其中,招收博士生15.3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9%;硕士生114.84万人,比上年增长4.07%。在学研究生388.29万人,比上年增长6.28%。其中,在学博士生6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0.14%;在学硕士生327.05万人,比上年增长5.59%。

郭鹏进一步表示,从学位类型看,坚持推进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发展,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培养。202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接近60%。从学科结构看,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加大STEM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2023年,理工农医类的硕士招生规模占比60%,博士招生规模占比超过80%。

“教育部持续加强关键领域战略科技人才储备,一方面,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加大基础学科和国家关键急需领域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另一方面,深化科教融汇,支持高水平高校与科研机构加强有组织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郭鹏还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校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方面颇为重要,应主动把握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向记者介绍,为了适应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需求,服务“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重大战略,天津大学也积极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从传统的“医工结合”向“医工融合”来转变,新增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神经重症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的医工交叉科研平台。获批创办了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及博士点,组建了全国智能医学工程教育联合体和世界智能医学联盟,囊括了海内外100余所高校、80余所顶尖医院和200多家骨干企业,有力促进了全球智能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已系统构建了‘T字型’的天大医工特色学科群,凝练形成了‘一核心、四融通、三联动’的医工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在脑机接口、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创业和企业上市。”明东还表示。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