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倩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涌现了继外滩、陆家嘴之外的上海金融服务业第三极。
2021年8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将滴水湖金融湾纳入“一城一带一湾”的金融发展新格局。其中,“一城”指的是陆家嘴金融城,“一带”指的是外滩金融集聚带,而此次提及的“一湾”便是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金融湾。
当前,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在积极构建具有上海优势、临港特色的新兴金融生态,探索践行新兴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日前,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在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指导,南汇新城镇人民政府、排排网、华安基金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私募基金年会暨“金排奖”颁奖典礼上介绍:“当地已经形成了103个制度创新的案例,其中48个是全国首创,初步构建了一个开放制度体系。重点体现在‘五个自由一个便利’,分别是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数据快捷联通。”
临港:上海金融服务第三极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滴水湖金融湾被纳入“一城一带一湾”金融发展新格局,也被看作是继外滩、陆家嘴之外的上海金融服务业第三极。早前,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仓龙曾表示:“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未来会把一些新兴金融,特别是跨境金融、离岸金融,包括供应链金融等一些创新领域的项目放在滴水湖金融湾。”
2021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滴水湖金融湾品牌建设,与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构建“一城一带一湾”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新增金融和总部企业办公面积100万平方米,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300家。
2022年,《临港新片区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行动方案》中指出,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智慧金融、开放融合、协同善治为特色的新兴金融中心,将滴水湖金融湾打造成为新兴金融集聚的新高地、金融科技发展的样板间、对接国际规则的试验田、海内外金融人才的首选地。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在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中强调,“推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在前沿产业发展、跨境和离岸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明确支持临港新片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位于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金融湾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名片。
截至目前,首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首单探索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试点、首单金融租赁自贸区SPV跨境设备租赁等一批示范性金融服务创新案例在临港获得突破。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再保险国际交易中心(再保险国际板)、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临港新片区股权投资集聚区等一批高能级金融要素集聚平台也落地滴水湖。
今年以来,对于发展金融领域建设,临港新片区新进展不断。
今年,由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携手设立的私募证券基金——鸿鹄志远(上海)私募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下称“鸿鹄基金”)正式落地上海临港新片区。资料显示,鸿鹄基金的注册资本为500亿元人民币,股东为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该基金是保险机构试点股票市场长期投资的新尝试,也是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设立的首个私募证券基金,在行业内拥有特殊意义。
2月28日至29日,第十八届私募基金年会暨“金排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临港举行。在会议的资金对接会环节,24家资金方和37家私募基金出席。会议期间,“临港新片区资金方联盟揭牌仪式”正式举办。据悉,该联盟汇聚了多家资金方,成为入驻临港新片区的私募管理人的多元化融资服务平台,将为管理人与资金方的合作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同时也将为资金方提供更多优质、高成长性的私募管理人。
现如今,作为统筹发展在岸与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临港滴水湖金融湾正在换挡提速,向着继外滩金融集聚带、陆家嘴金融城之后的上海金融服务业第三极的方向全力前进。
私募“新鲜血液”持续加入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上海临港的滴水湖金融城积极推动和探索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吸引了大量“新鲜血液”。
2020年8月20日,太平洋保险、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来自全球的优秀金融机构、国际贸易企业签约入驻滴水湖金融湾。截至目前,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商独资金融科技公司——汇丰金融科技、全国第9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安联基金、上海市首家余额管理制QFLP基金试点——毅峰投资,等一批标志性跨境金融服务机构相继落地。
统计数据显示,近四年来,临港新片区无论是新设私募股权管理人还是私募证券管理人,新设企业数量都列上海市第一,占比高达30%。
为何私募基金成为发力重点?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私募基金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安基金董事长朱学华在第十八届私募基金年会致辞中指出,公募以标准化产品服务于大众投资者,私募以丰富的产品策略服务于高净值客户,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而私募产品投资范围更广,使用的工具更多,相对公募提供更加丰富的收益风险来源。”东方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总部副总经理张鹏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
事实上,去年我国私募基金整体规模获得一定增长。根据中基协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8469家,管理规模约5.72万亿元,相比去年年初5.56万亿增加594亿元人民币。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在第十八届私募基金年会中坦言,“尽管市场经历了频繁的热点切换和行情震荡,但私募基金规模也有一定的增长,我们对长期前景表示乐观。随着市场稳定复苏,我们预计整体规模恢复增长。”
从2023年私募策略市场的整体表现来看,2023年仅有债券策略表现较为稳定,取得了正收益,其他策略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排排网基金尽调研究团队副总监杨建波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在细分策略上,债券策略、期权、转债、套利等稳健型策略表现较好,1000指增、500指增多头也有正收益。虽然私募主观多头表现一般,但相比公募主观股票,依然有一定的优势。
当前,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的必由之路。“未来,中国资管行业、财富管理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朱学华强调,尽管中国基金行业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期的反复,但仍然处于一个需求不断增长的快速发展阶段。
打造上海资管中心建设,投资管理人扮演重要角色。张鹏指出,资管行业能够存在最根本的商业逻辑是吸引投资人,最终要帮客户挣钱。每家机构其实都是要想办法增厚客户收益,这个行业才会更加长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