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南 文梅 北京报道
数字化浪潮正在重构世界经济格局,数字素养已经成为个体必备的基本素质。然而,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阿里松果公益对河北、内蒙古、贵州、甘肃等11个省份展开的合作调研、产生的5151份有效样本发现,乡村学校具备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情况并不理想。
近日,未来乡村教育协同网络举办了以“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展望”为主题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乡村教育一线工作者、资深公益人共同探讨乡村数字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总监郭婷婷在分享《我国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时指出,当前,乡村学校硬件设备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缺乏数字素养专业技能的老师等现状仍制约着实际的数字应用效果,成为数字素养的发展掣肘,亟需打破。
熟悉数字素养概念的乡村教师不足10%
据国家网信办定义,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具体来看,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
无论对城市学生还是乡村学生来说,数字素养都是一种底层能力。
据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试验区秘书处助理研究员舒丽丽介绍,目前,乡村数字素养教育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许多乡村学生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乡村和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数字素养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乡村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整体偏弱,娱乐化倾向突出。
究其原因,郭婷婷在答《华夏时报》记者问时指出,城乡儿童数字素养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与城乡教育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相同。其中,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门人才这一点不容忽视。调研发现,乡村教师对数字素养具体概念缺乏认知,42%的学校缺乏擅长数字素养教育的教师,参与调研的5151名乡村教师中,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仅占2.3%;仅半数教师对“数字素养”有所了解,但非常有限,熟悉数字素养概念的老师不到10%。且不少乡村教师年龄偏大,提升数字素养能力的动力和积极性也相对较弱,“我们调研时做数据交叉也看到,年轻老师多的学校,学生在数字素养方面的满意度都会更高一点。”
另外,寄宿制在乡村学校更加主流,而寄宿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处于整齐划一的状态,因此,不仅仅是数字素养方面,可以说乡村学生整体上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生活、未来的兴趣都有欠缺。“而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面对眼花缭乱的数字工具,更容易选择娱乐化应用的原因之一。”郭婷婷说。
这一点在《报告》中也得到了验证,教师们对学生在数字素养各方面表现整体评价均不高,其中交流素养相对较好,自我管理最为薄弱。绝大部分(78.4%)乡村地区学生接触数字设备的场景是在家庭中使用智能手机、平板或电脑,45.5%的学生通过教室的电子白板、投影仪等,38.9%的学生通过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得以使用数字设备。而学生们使用数字设备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66.7%),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的不到一半(47.1%)。
郭婷婷还告诉记者,缺乏家庭支持,也是影响乡村儿童数字素养的原因。90后已经成为新兴乡村家长阶层,但很多家长自己曾是留守儿童,受此成长经历的影响,较于大部分城市家长,他们养育儿女相对淡漠、精心不足,不乏图省事,怀着“只要孩子不哭闹,就把手机给孩子玩”的家长。
数字素养发展不足映射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数字素养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无法对教育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改进;另外,虽然乡村硬件设备已有改善,但设备老化、破损,缺乏维护更新,网络信号差或带宽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追平”差距,打造青少年数字素养培养体系
城乡儿童数字素养的差距能否追平?
胡婷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如何看待这种差距。“我们说的公平、均衡,并不是要求城乡之间、乡村 之间完全一样,中国地大物博,东部、西部、中部的乡村存在天然差距。所以这种均衡、公平,更多的是指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状态,未来乡村需要获得的是更适合他自身的数字化工具、数字化能力,而不是一定要跟城市一模一样。”
《报告》也指出,从具体需求来看,乡村教师最希望学生提升的数字素养能力是“内容创建素养”,即用图文编辑或者视频编辑或者编程软件来进行创作,其次是“交流和自我表达”;在数字素养课程内容需求方面,大量乡村教师则希望获得数字素养相应课程资源、学科相关在线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乡村教育数字素养的发展潜力巨大,数字技术有望成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助力乡村教育实现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也成为共识。
宏观来看,提升乡村学生数字素养可以从环境改善、丰富资源、提升共识、改善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胡婷婷指出,如针对交通不便、高海拔及边境地区的学校,进一步改善其网络环境,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以数字化图书馆等形式丰富乡村学校的数字化空间建设,创建儿童友好的绿色上网生态系统;在国家提出的全民数字素养框架指导下,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社会各界需对数字素养水平提升的重要价值达成共识,认识到它不仅涉及行为层面技能,还关乎计算思维的认知模型,以及态度情感方面的需求,能够更加立体化地界定数字素养概念;同时,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充分地享受数字福利、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对青少年数字素养培育需保护与赋能并重。
从问题和应对策略中亦可窥得未来乡村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舒丽丽分析称,首先,数字化教学环境将得到改善,技术进步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分析等支持因材施教;并由此打破地域限制和时空限制,让学生们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其次,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数字化素养评价体系将逐步建立,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更明确的指导,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并由此敦促教育工作者根据评价结果持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的持续发展。最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学科融合的数字素养教育正在成为未来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总之,数字素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无法靠一己之力一蹴而就。我们希望未来共同打造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元化、多方位的青少年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做到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课程等多角度来共同提升乡村学生数字素养。”郭婷婷说。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