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照母山森林公园和城市风光 张坤琨 摄
本报记者 颜源 于娜 北京报道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服务社会的民生工程。重庆两江新区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开创了“点线连心”工作法,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两江新区“点线连心”工作法已成功入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所辖翠云街道翠渝路社区荣获“全国十佳社会心理服务社区”,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各大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
“点线连心”工作法的背后,是两江新区全力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侧影。两江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解决,逐步形成了“党建统领、政府牵头、百点成面、千线一绳、部门联动、专业支撑、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
开创“点线连心”工作法
两江新区是重庆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不断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人才汇聚于此。良好的人文基础、一流的营商环境、优质的人才资源、全新的社会生态,为两江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皮涛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作为我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是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伴随着新区开发开放,征地拆迁多、农转非社区多、入驻企业多、新开发楼盘多,社会矛盾、社会心理问题凸显,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这也决定了两江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此,两江新区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推进建设党建统领、政府主导、多方联动、专业支撑、全民参与、全面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全国首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大胆探索实践,开创“点线连心”工作法,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点”是区、街道、社区心理服务场室。目前,直属8个街道建立51个点,形成“1+8+N”阵地布局。每个“点”都能通过专业性的多维度筛选找准服务对象,每个“点”背后都有服务支撑团队,主要由精卫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社会治理专业人员构成。
“线”是指两江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几条线,一是电话“热线”和网络线上援助体系,是面向民众提供心理服务和应急援助的入口;二是“多线”协同联动机制,有机整合政法、卫健、社保、公安、教育、司法、群团、街道及心理专业团队力量;三是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全线”覆盖,实现“家校社企”与精卫机构联络会诊和应急转介。
通过这些“点”和“线”的无缝连接,形成“百点连成面,千线拧一绳”的态势,把“心治”融入社会治理,打造两江新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千头万绪,“点线连心”工作法巧妙解决了推进过程中大而难抓的问题,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专业团队“连”心理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庞大的人才队伍,需要对来自不同行业、领域、学科背景的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培养,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走深、走实。两江新区通过广泛发动、优化团队、分类培训,持续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这一举措不仅为两江新区自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是联动协作、同向发力。两江新区“点线连心”工作法当中的“连”,就是对各方资源力量的连接整合。
首先是连体系,两江新区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架构,健全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工作小组。其次是连基层,两江新区利用联动机制,依托专业团队,广泛联合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深入基层开展心理服务相关工作,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常态化工作来抓实抓好。最后是连人心,两江新区将心理课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的心理素质和治理能力;在街道社区开办以社会心理服务为主题的“社区夜校”,提升基层心理服务专业水平;面向志愿者提供心理培训、讲座和认证,让社会支撑力量更专业、更高效。
为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两江新区围绕“点线连心”工作法,创新打造“66BB心力量”社会心理服务专属品牌,积极鼓励街道因地制宜创建“一街一品”,天宫殿街道创建了社会心理服务品牌“心安荟”,人和街道“童心同行”, 康美街道“康心幸福”,礼嘉街道“礼义仁心”……品牌打造,不仅彰显了两江新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也提高了居民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服务。
可以说,两江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实现了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支持、社会参与、全民受益,群众“心”被拉近的同时,诸多社会矛盾也化解了。
数字化赋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记者了解到,两江新区聚焦矛盾化解、社会治理、服务企业和特殊群体,精准发力,有效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矛盾化解方面,两江新区建立起信访、法律、心理服务“三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将心理咨询引入信访(群众来访)调解服务,助力来访群众实现“事心双解”。一季度内,成功化解了多起群众来访调解问题,如小区油烟扰民问题和农民工欠薪问题。同时,新区还对一线信访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关爱帮扶,助力他们更好地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在社会治理方面,两江新区建立了“前端筛查监测、中端常态服务、末端精准处置”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三端”机制,将矛盾风险消除于萌芽、化解在基层。一年来,妥善处理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信息100多人次,涉及危及生命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案例34人次。
在服务企业方面,两江新区社会心理服务队伍深入企业和工会,提供社会心理服务,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援助热线、心理疏导、线上科普宣讲、宣传视频、制作心理调整手册等,扩大受益群众范围,累计覆盖30万余人次,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服务重点人群方面,两江新区坚持问题导向,对辖区群众精细分类,着力加强了对重点人员、特殊人群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工作。针对社会救助对象、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和心理行为问题突出人群,新区协同相关部门做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目前,两江新区正大力推进数字法治“重点人群心理疏导服务一件事”建设,将重点人群管理方式,由传统的“堵、守、压”转变为“疏、防、减”,缓解该业务领域,解决潜在隐患监测预警能力较差、重点对象管理手段陈旧、帮扶转化治理方法欠缺等问题。该“一件事”通过数字化心理疏导服务体系,实现横、纵数据贯通和各职能部门业务联动,在基层治理领域推动隐患排查、预警分析、应急处理、管理服务4项能力提升,同步建立“智慧心治理”疏导服务标准,现已纳入重庆市数字法治建设“一本账”。
皮涛表示,两江新区将继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体制机制,从组织保障、队伍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朝着专业化、系统化、本土化、数字化、自治化走深走实,同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体系等工作紧密结合、协同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建设健康两江、平安两江、幸福两江。
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