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毕志伟
本报记者 于丽丽 李贝贝 滨州报道
今年3月20日,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将在山东省滨州市拉开序幕。滨州市近年来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2023年滨州市提出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并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性法规。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滨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毕志伟,她介绍了滨州市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心安城市”的实践经验。
记者: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如果说打造“心安城市”是精神文明的前进,那么这基于怎样的城市精神和发展基础?
毕志伟:首先是文化基础。滨州之名,源于“渤海之滨、黄河之洲”,是黄河尾闾之城。要提炼一座城市,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
滨州历史悠久,是黄河文化、齐文化、孙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著有兵法十三篇的兵圣孙武故里,《孙子兵法》中所述“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等思想,就蕴含着心理学思想理论。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代名臣范仲淹,青年时期曾在滨州读书成长。滨州是一代帝师杜受田的老家,杜家以“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而名扬天下。杜氏家族的家训中提到“自见之谓明、自听之谓聪、自胜之谓强”,蕴含了深厚的家庭心理教育理念。
滨州还是渤海革命老区,在这里形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
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思想历久弥新,这些文化瑰宝为滨州打造“心安城市”、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了广袤沃土。
其次是经济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滨州是农业大市、工业大市,是一座家底雄厚的实业之城。目前滨州拥有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2023年工业营收达到1.4万亿元,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15项全球第一。
同时,滨州还在全面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首位,这些都为我们建设“心安城市”提供了物质条件。
最后是工作基础。滨州是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正在全力打造国家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国家康养示范城市、国家体育公园城市。多年来,滨州平安建设考核位居山东省第一档,信访工作连续四年山东省优秀, “滨州心语基地”获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
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在全社会开展“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凝聚全市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共建家乡的思想共识,积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为建设“心安城市”营造了良好氛围、打牢了坚实基础。
记者:滨州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着重提出“全域共建”理念。目前,滨州有近400万人口,不同人群又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全域共建”是否面临大而难抓的问题?滨州有什么经验?
毕志伟:滨州市探索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部署了“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5项工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安心”工程的重要内容。滨州坚持以“全域共建”理念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项目分解、任务分领、责任分担、经验分创,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心有安栖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滨州的主要做法是,疏通网络上的每条线、激活网络上的每个点,让点、线、面形成合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精准的社会心理服务。
建好这个体系,人、财、物、机构、机制“五大要素”保障是关键。滨州市、县两级534个单位部门全部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科,配强队伍力量,强化财政保障。
滨州将“全域共建”的整个大网络系统性划分为八个分网,称之为“八网共建”:综治领域建立“护航网”,目前各县市区已分别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县乡两级已设置心理咨询室102个,实现100%覆盖;教育领域建立“爱心网”,全市431所学校,共设心理咨询室464个,配备心理咨询师1400余名。全市40余万名中小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测评;卫健领域建立“援心网”,全市12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心理门诊(精神科),91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心理咨询室;工会系统建立“关爱网”,打造“慧心赋能”亮点品牌,建成全市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280家,累计开展358场心理关爱活动;民政系统建立“支持网”,目前正在培育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大对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的规范、扶持和指导力度;党政机关系统建立“协同网”,坚持“党建引领+心理护航”工作模式,面向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开展“向阳花”行动,加强干部心理服务;工青妇系统建立“暖心网”,2023年,全市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468人,8496对夫妻接受婚姻家庭关系及离婚调适辅导,5976对当事人取消或暂缓离婚;民企系统建立“服务网”,推动企业积极开展企业家和职工心理关爱活动,建立知识培训、技能训练和个人咨询相结合的服务机制。
滨州市网格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训。
记者:制度建设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滨州在这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尝试?
毕志伟:从评价体系上来看,滨州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作为“市级指标”纳入平安滨州建设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定期评价”模式,确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从法规制度上来看,2023年滨州研究出台的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性法规《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今年1月1日已正式实施。这一条例的出台,让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条例共26条,从各个维度出发,将确保滨州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的各项要素纳入其中。
比如,条例第七条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社会心理服务领域。
记者:过去3年,哪些成效可以被视为滨州打造“心安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毕志伟:“心安城市”是滨州多年来社会治理探索实践的成果。
2021年,滨州在社会治理实践基础上,在全国首次提出“心源性”矛盾纠纷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探索与界定。“心源性”矛盾纠纷是指由民众心理异常因素引起的,因矛盾冲突造成的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已呈现出极端事件和隐藏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同年,滨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心源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2022年,滨州打造市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并积极推进县、乡两级服务阵地建设,推动社会心理服务整合资源、下沉重心、延伸触角。同时,高标准建立“滨州心语”基地,构建“医、食、眠、游、护、康、养、学、乐、健”全链条、一体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发展格局。
2023年,滨州正式提出打造“心安城市”,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地方性法规《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心安城市”案例获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并作为32篇案例之一入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政策解读》丛书。
2024年1月14日,在滨州市政协第十二届会议上,市委书记宋永祥提出要善用改革逻辑推动“心安城市”建设,立足“平安是基,心安是魂”,聚焦“一业三保七有”,以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真正改出群众满意度。其中,安身,就是守万家灯火、护一方平安,让平安法治更加可知可感可及。安业,就是坚持就业优先,就业创业互促共进,让市场主体和城乡居民各安其业。安居,就是着力提升绿环境、居环境、车环境、路环境,打造“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景观风貌,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安康,就是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持续推动社保、医保、低保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建设“健康滨州”。安心,就是全力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和矛盾纠纷化解,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们将以“五安”工程为依托,打造好全国首个“心安城市”,让每个人在滨州都能心安顺遂、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目前,滨州市正在研究制定“心安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将于3月20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上发布。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