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明会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备受市场瞩目的加息政策终于“靴子落地”。
3月19日,日本央行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决定解除持续了8年之久的负利率政策,将政策利率设定在0%至0.1%区间。这也是日本央行自2007年2月以来,时隔17年首次加息,
“过去几年,日本央行一直实施的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通过加息,日本正式告别了负利率时代,并开启了正利率时代。”
记者注意到,此前全球只有日本央行一家执行负利率政策,此次加息也意味着全球正式告别“负利率时代”。
消息公布后,日本股市、汇市均出现大幅波动。日经225指数由跌转涨,截至3月19日收盘,涨0.66%,重返40000点,报40003.6点,逼近此前盘中新高40472点。而美元对日元则出现直线拉升,截至记者发稿,已突破150整数关口,报150.43。对于加息后,日股跳涨、日元贬值这一现象,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全球研究日本负责人丁瑞认为,美日汇率受美联储会影响更大,美股对日股的影响或更大。
负利率时代正式终结
在3月19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央行判断可以持续达成物价上涨2%的目标,决定解除大规模货币宽松。
除了放弃负利率政策外,日本央行还宣布结束旨在抑制长期利率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将继续以与之前大致相同的金额购买日本国债,同时取消购买ETF,取消购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减少购买商业票据及公司债券。
记者注意到,自2016年2月16日以来,日本一直实行负利率政策,当时日本央行开始对存款准备金征收利息,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此前的0.1%降至-0.1%。虽然彼时的日本央行总裁黑天东彦称“负利率这一创新举措将会为未来货币政策提供更多的选项,也会为支撑通胀预期、提振经济增长切实帮助”,但一直以来,这一政策却在日本坊间饱受诟病,在日本央行内部也面临颇多争议。
因此,对于日本央行此次加息政策落地,市场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标志着日本央行向国际主流政策迈出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货币政策大幅转向,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边际变量——时隔33年的“春斗”好结果。
所谓“春斗”,即“春季生活斗争”或“春季工资斗争”,是每年春季日本工会与经营者之间进行的薪资交涉谈判。
今年1月,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记者会上就强调,要重点关注3月“春斗”谈判结果,他表示,如果确认工资和通胀实现良性循环,将考虑改变包括负利率在内的宽松政策,因为更高的工资水平能带来服务业通胀和实际消费增长。
3月15日,“春斗”初步结果公布,日本最大的工会Rengo赢得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年度工资涨幅,为5.28%,远高于2023年的3.8%。
市场影响几何?
“日本央行开启了一轮紧缩周期,其调整对于日元以及其他的货币和资本市场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日本股市也在近期创出历史新高之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落。”谈到日本央行加息对市场的影响,杨德龙分析表示,短期来看,日本股市可能会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但对于日本股市估值的修复回升来说,并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
自去年以来,日经225指数开始大幅攀升,2023年5月站上3万高点,全年涨幅高达28%,一度被全球认为是“最不受欢迎资产类别”的日本股市迎来了“春天”,一举收复“失落的三十年”。
今年3月4日,日经225指数开盘突破40000点关口,为历史首次。3月19日,在日本央行时隔17年首次宣布加息后,日经225指数翻红,截至收盘,涨0.66%,重返4万点上方。
对此,杨德龙指出,“日本股市实际上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都没有上涨。所谓创三十年新高,实际是说在三十年前买日经225指数的投资者也是在这几年才解套。”
“在取消超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日本股市的回调幅度可能会比较大,而日元则面临着比较大的升值压力,对于日本债券实际的影响有限。”杨德龙表示,对于全球流动性来说,减少了全球便宜钱的供应,停止扩表也会使得全球金融流动性短期承压。尤其现在美联储货币政策目前还没有转向,仍维持高利率水平,美元基准利率还处于5.25%—5.5%的高位,这样的话日本加息可能会导致全球流动性出现一定风险。
展望后市,杨德龙表示,日本央行可能会持续收紧货币政策。“这对于全球资本市场会形成一定影响。当然,也有部分外资可能会因此退出日本股市来选择新的估值洼地,而A股和港股无疑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估值洼地。”
不过,他同时指出,在关注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走向的同时,更要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这可能对A股的走势会影响更明显一点。”
对于日本央行后续加息幅度,前日本央行首席经济学家Hideo Hayakawa近期曾表示,日本央行在结束负利率政策后,很可能会慢慢推进加息。“日本央行可能会在今年春季结束负利率政策,但之后会采取观望态度,以检查通胀调整后的实际工资是否转为正增长。鉴于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非常谨慎的性格和他在委员会内建立共识的关注,他很可能会花很多时间,谨慎地推进政策的正常化。”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