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源 于娜 滨州报道
3月20日—3月22日,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华夏时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
3月21日下午,在“心赋能·2024创新驱动社会心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参会领导、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讨社会心理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交流创新经验,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大会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新增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中国治疗率严重不足。根据《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的数据显示,国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仅9.5%(对比高收入国家治疗率近50%),只有0.5%的患者获得了充分的治疗,对比欧美甚至日韩,中国抑郁症的治疗率属于非常低的水平,差距较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发展心理健康服务产业,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已迫在眉睫。”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冯慧君也在致辞中表示。
冯慧君在大会上发言 李杭朔/摄
如何系统性解决问题,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董希国介绍了滨州的做法,“滨州市以建设‘心安城市’为目标,将人民群众心理问题等新需求纳入社会心理服务总体布局,坚持多举措并用、全方位推进,开创出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董希国在大会上发言 李杭朔/摄
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新需求
新变化催生新需求。
在会上,西安中盛凯新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妮介绍,进入21世纪,人类的疾病谱发生变化,已经由此前的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病、心身疾病为主转变。据统计,进入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前四大疾病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类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医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张妮认为,无论从健康需求出发,还是从医学模式转变的角度,又或者从疾病诊疗效果出发,开展全社会心理健康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开展心身整合医疗已经成为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必然趋势。
基于此,张妮指出,未来心理健康管理服务需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非精神科临床医生应具备心理问题、心身疾病诊疗能力;二是临床护士应具备心身整体护理能力;三是医疗机构健康管理人员应具备心身整体健康管理能力;四是各行业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实现从心理评估到心理干预整体闭环式管理服务转变。
张妮在大会上发言 李杭朔/摄
沈阳数实融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于冰也认同张妮的看法,他指出目前我国73.6%的人群则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数量庞大。不过,正如冯慧君在会上讲述的那样,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产业起步较晚,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看似人数庞大,却不代表市场庞大。”于冰补充道。
究其原因,于冰认为有两方面,一是买方不购买,二是卖方能力不够。买方不购买是因为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认知错误和消费理念上,卖方能力不够则是心理服务方的能力严重不足,具体体现在人数短缺、能力欠缺、手段较少上。
针对后者,于冰提出了以产教融合赋能心理健康的方案,打造了针对医学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士院校师生、心理咨询师及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诊疗技能培训课程,实现心理+医疗的双向赋能,从而更好地为需求方提供心理服务。
于冰在大会上发言 李杭朔/摄
张德芬空间合伙人兼CEO卢熠翎不同于张妮和于冰的医学视角,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不快乐?Chatgpt是这么回答卢熠翎的,首先是信息过载。人类的肉身结构和神经结构来自38万年前的智人,过度的头脑信息将直接影响注意力,导致幸福指数下降,失眠和躯体化症状出现。
其次是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自从有了各种通讯软件、智能手机后,人们的自我空间感很多时候被剥夺了。此外,人们也容易因为一些比较而感到焦虑。
当下,人更加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逐渐从追求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共生状态转向人与人的不同。这种分化会更加激发人们的追求。生活的品质、生命的质量和存在感更加向内走。因此,现代人面临与曾经很长时间不一样的健康与心理课题。
卢熠翎在大会上发言 李杭朔/摄
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新方法
海蓝家千方缘董事长李凤玲认为,真正的康复是身体和心灵的整体健康。很多时候,心理问题源于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当人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生命共同体时,内在会产生一种力量。甚至自然环境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它是一种真正的有无相生状态。实现小家、集体、社会、国家和天下一家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真正实现大健康。身心互为因果,身体和心灵本身就相互关系。
李凤玲在大会上发言 李杭朔/摄
李凤玲从个体的身心合一角度来谈如何达到整体健康,董希国则从更大的城市范围来谈如何实现社会心态的积极向上。据董希国介绍,目前滨州市已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2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在市直各单位分别设立78个心理健康科,配备专门编制人员,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全面建立起“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全力建设“心安城市”。
在如何全面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上,董希国认为应重点围绕提升精神卫生服务精准施策,构建三级服务体系,设立专业救治门诊,构造宣传科普矩阵和组建宣讲咨询团队。
江苏张家港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许学军则介绍了张家港的特色做法,他介绍称,张家港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积极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社会心理体系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策划推动,率先启动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健心”与“健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覆盖全人群、贯通全周期、贯穿全过程的健康服务,积极探索和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张家港特色、全国领先的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服务群体涵盖了孕产妇、儿童青少年、企事业单位职工、老年人群等。
许学军在大会上发言 李杭朔/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与保障,江苏卓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渠道总监李晶晶介绍,江苏卓顿是一家与新华社独家合作的“AI+心理学”高科技企业,主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我们的产品已覆盖全国十多个省,30多个城市,15000多所学校,3.5亿人次提供心理测评服务。除静态测评外,还增加过程性动态采集,确保测评精准度达到90%。”李晶晶介绍到,目前我们能达到降低校园极端事件发生率60%以上,在合作学校中已累计阻止极端事件1200例以上。
李晶晶在大会上发言 李杭朔/摄
从需求变化到理念转变,再到方法迭代,越来越多的“沉睡需求”被唤醒,社会心理服务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辑:冯樱子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