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源 于娜 滨州报道
3月20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山东省滨州市开幕。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山东省副省长陈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奇,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彭东,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特邀咨询专家高建国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3月21日上午,以新时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挑战及对策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会如期举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作为中社联的分支机构,承办了本次活动。
本场对话会,是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的首场经验交流,受到社会各界和大会专家委员会的重点关注,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学军,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社会心理服务部主任程万军,华夏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指导专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解析》主编闫洪丰,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中社联青少年与学校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海骅,滨州市教育局教育现代化服务中心主任刘红星,大儒心理创始人、中社联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徐凯文,广东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督导及评估专家、广州彩虹社工党支部书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副主编陆卫红,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防治”课题执行负责人、绿萝心数创始人沈晓松,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对话。
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中社联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干事张驰,主持了此次会议。
白学军校长在题为《做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国家长远发展大事》的报告中提出:亿万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大事。为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17部门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使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刘海骅主任在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学校社会工作现状调查》的报告中,首先从数据层面,论述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这一现状背后可能的多种因素,然后基于数据和北上广深四座城市的案例,论述了学校社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最后也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困境与挑战,并给出了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向前发展的建议。
大会第三位主题报告的嘉宾是程万军主任,题目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医教协同模式展望》。程主任首先列举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方案: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医教协同服务体系模型。
刘红星主任主题报告的题目为《构建“五心六体系”,汇聚教育“心”力量》。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和听众来到滨州表示了热烈欢迎,然后以滨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口负责人的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及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阐述了滨州的理解。重点介绍了滨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建设。
五心,即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六体系,即市县、学校、班级、宿舍的四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网络体系、建立课程体系、健全教师人才队伍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干预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体系。
陆卫红书记带来的报告,题为《学校社工助力青少年走出困境》。她首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分析了新时代青少年面临的困境,并结合了若干现实案例,来说明学校社工如何成功的恢复青少年社会功能,如搭建完善的学校服务体系,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搭建青少年朋辈支持网络;推动家长改善家庭关系,让青少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与教师合力,促进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增强青少年的个人能力,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沈晓松代表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防治研究课题课题组,带来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研究”课题成果》分享。
在主题报告之后,会议进入了题为“学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对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的圆桌讨论环节。
闫洪丰书记提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领导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社会问题。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问题导向,但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和文化在家校社医等系统性层面进行解决,更多关注源头发力、主动预防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要找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助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和幸福中国建设,因为孩子的未来,是家庭的未来,是一个城市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最后他号召社会各界为了国家、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好学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共同努力。徐凯文老师说,心理健康服务不仅仅是服务个人,更重要的是服务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稳定安全发展。我们处在一个需要守正创新的时代,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时代特点的实际,但是又必须要创新,因为时代和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考虑如何改善学校的环境,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学生和老师身心更健康。刘红星主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名称看,他个人认为是成人视角的命名。学生会想,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因为我心理不健康或不够健康吗?他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名称在学校课程表上是否可以更改为“心情放松课”,甚至根据不同学段儿童心理特点命名不同的名称,例如:一起游戏课、老师抱抱课、奔跑呐喊课、我和小树说秘密课、躺在操场放空课、不好情绪消失课、自由自在课、操场溜达课等,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课程的推进。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应该只关注城区,更要关注农村,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村寄宿制儿童。刘海骅主任针对学校社会工作,做了系统的论述:师、生、家、校、社、医,作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六大主体,需要形成一整套的联动机制,各司其职、各归其位。而学校社工可以作为一种桥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所有资源联动起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场观众也踊跃提问,比如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和学校社工有什么区别?如何系统性培养心理健康老师,使心理老师更具有胜任能力等。针对观众们的问题,现场的专家也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答案。在会议的最后,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也呼应此次圆桌对话会的主题,面向社会推出了“学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训项目”。
此次会议,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支持。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围绕提升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展开系列工作,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持续贡献力量。
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