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源 于娜 北京报道
家用美容仪行业的监管环境正在经历重大变化。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规定,家用射频美容仪正式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这意味着所有相关产品必须经过国家药监局的审查,并取得相应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由于新规的实施,美容仪价格开启大甩卖模式,产品价格直接从几千元降到了几百元,近期更是迎来了最后的“清仓时刻”。有消费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觉得未来证下来会更贵,趁现在抓紧囤。”
全平台下架
虽然新规自2024年4月1日开始执行,但是早在2022年,国家药监局就发布了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2022年第30号),并提出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彼时,仍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规定会有缓和余地,比如细分功率,仅将一部分产品纳入其中。“没想到会这么严格。”一位东北地区的美容仪经销商对本报记者表示。
4月2日,新规执行第二天,记者查询发现,除二手交易平台外,在各大电商平台,射频美容仪已经全面下架。上述美容仪经销商告诉记者,“4月1日之前淘宝还能卖,4月1日后就违法了,我是从去年开始甩卖的,现在还有货,准备走走其他平台了。”她表示,其实最近几个月在疯狂甩卖的大部分都是代理商,跑路的则是小厂家,而大厂家都在积极申证,“我的判断是未来证下来,肯定卖得更贵,但这中间可能得有1—2年调整时间。”据悉,线下渠道方面,各品牌的射频美容仪产品也开始陆续下架。
二手平台仍有售卖
“我买的花至的,到手430元,原价是2000多元。有同事也是赶这波大降价,买了初普的,原价5000多元,她是500多元买的。”原本一直碍于价高,而迟迟没有购买射频美容仪的消费者于路(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她还表示,上周,她购买美容仪的店铺就已经黄了,“因为这家店就是为了甩卖而开的。”
有网友晒出的购买截图
目前,市面上的家用美容仪主要有几种类型:射频仪、洁面仪、红蓝光治疗仪、微电流仪,此次降价的主要是射频仪。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射频仪主要用于紧致肌肤和改善皱纹,其原理与医美项目热玛吉类似,通过轻微的热损伤刺激皮肤启动修复机制,促进真皮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提拉和紧实皮肤的效果。“通俗地说,就是让皮下有点像烫伤一样(但是表皮不能烫),然后皮下就开始产生胶原蛋白来修复,你的脸就更紧致水润一些。”一位三甲医院的临床医生对记者解释道。
至于家用射频仪的功效,北京某美容整形医院的医美顾问表示,“其实用处不大,功率很小,或者可以保持2—3小时(紧致的状态)。”上述消费者于路则表示,“有点儿用,但需要一直用。刚刚用完的几个小时效果比较明显,不过现在买的都属于没有售后的。”
行业大洗牌
过去十年间,家用美容仪行业一度“野蛮生长”。
2013年,美国的科莱丽(Clarisonic)和瑞典的FOREO斐珞尔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标志着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的起步。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了多个美容仪品牌,包括国际品牌如雅萌、宙斯、初普等,以及国产新锐品牌如AMIRO觅光、FLOSSOM花至、JOVS、MESMOOTH慕苏、BIOLAB听研、花凡汐、CosBeauty可思美等。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人民币,并以超过3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大,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人民币。知名投资机构如梅花创投、腾讯投资、小米集团、顺为资本、IDG资本等都纷纷下注美容仪赛道。
家用美容仪行业因长期缺乏监管,导致无序扩张严重,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超过3500条投诉,包括效果夸大宣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广告、烫伤或致使用户过敏等。器审中心审评二部审评员梁宏曾表示,手持式家用射频美容设备通常输出能量较低,由用户自行在家庭环境使用,但从此前发现的皮肤烫伤、漏电、接触不良、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中可以看出,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将其统一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对产品的安全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出了细化要求。
2018年,家用美容仪迎来第一次监管收紧。彼时,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36419-2018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将其正式纳入小家电监管类目。
“小家电”时期,射频美容仪主要受到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方面的监管,重点在于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消费者造成直接的物理伤害。市场准入门槛低,相对于医疗器械,企业不需要提供产品功效的临床证据,也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注册审批流程。
而今年4月1日起,家用射频美容仪正式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公开资料显示,国家对于医疗器械有着严格的分类,而三类医疗器械是最高级别的医疗器械,也是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纳入这一类别后,美容仪产品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据悉,国际上对美容仪的监管也较为严格,将家用美容仪归类为三类医疗器械,有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述美容仪经销商告诉记者,“械三的证非常难拿、非常贵,通常需要品牌花费2—3年时间,投入千万元费用都不一定能下来。现在还没有企业拿到家用射频类美容仪的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证。”
记者在国家科学技术部政务服务平台检索到,目前,只有雅萌、花至、OGP时光肌、觅光四家美容仪品牌已有临床试验备案信息。业内人士预计,中国市场上可以合法使用的射频美容仪数量将大幅减少。
见习编辑:邓舟羽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