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本报记者 耿倩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大佬葛卫东“折戟”航天宏图。
日前,遥感卫星应用龙头航天宏图发布2023年年报。其最新股东名单显示,葛卫东旗下的上海混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混沌投资”)位列第七大股东名单,新进逾577万股,持股占总股本2.21%。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葛卫东近几年罕见加仓。但这次加仓动作并没给他带来收益,反而使葛卫东“被套牢了”。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自去年四季度葛卫东建仓航天宏图以来,该个股股价跌超56%。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葛卫东旗下混沌投资减持海光信息股票,可能是基于对当前市场环境的判断和对未来投资方向的考虑。在投资领域,适时调整投资组合是常态,减持某只股票并不一定意味着对该股票或整个行业的不看好。
葛卫东建仓航天宏图
去年第四季度,葛卫东被传建仓航天宏图。
2023年10月12日,国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刘高畅在朋友圈转发了自己与团队共同撰写的《航天宏图:遥感卫星应用龙头,第二成长曲线已见雏形》的研报。葛卫东随即留言:怎么推完就暴跌啊?
彼时,市场已经有葛卫东建仓“被套”的说法。4月11日,航天宏图发布2023年年报,该说法被坐实。根据公司最新股东名单,葛卫东旗下的混沌投资位列第七大股东名单,新进逾577万股,持股占总股本2.21%。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事实上,葛卫东的“新欢”并没有为其赚得盆满钵满,反而让他被“套得更牢”。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自去年四季度葛卫东建仓航天宏图以来,该个股股价一直下跌,截至今年4月12日累计跌超56%。值得注意的是,该股更是在今年2月5日创下了上市以来股价最低点的记录,达到18.53元/股。最近虽有所回升,但仍然处于较低位置。4月12日,航天宏图收盘价为22.20元/股,最新市值57.98 亿元。
伴随股价下跌的,是其惨淡的业绩表现。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航天宏图实现营业收入18.19亿元,同比下降25.9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74亿元,同比下降241.5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54亿元,同比下降304.41%。
对于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航天宏图指出,主要是公司客户集中在政府、大型国企和特种领域,受宏观经济环境承压以及公司在军采网招投标资质暂停的影响,部分项目的招投标进度推迟,公司新签订单额下降;同时因部分项目验收时间推迟,公司收入同比下降。
业绩报告公布后,有券商下调公司净利润预测值。开源证券指出,考虑宏观经济环境承压的影响,下调航天宏图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50亿元、2.78亿元,而此前预测值分别为4.78亿元、7.25亿元。
大举减持海光信息套现12亿元
一边是被“新欢”套牢,另一边,葛卫东在“旧爱”身上则套现了近12亿元。
4月11日,国产处理器头部企业海光信息发布2023年年报。其股东名单显示,葛卫东旗下的混沌投资位列第十大股东名单,持股数约为3541万股,持股占总股本1.52%,较去年三季度末减持了约639万股。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葛卫东已经对海光信息进行了3次减持。2023年8月25日,葛卫东旗下的混沌投资减持了640.7万股;去年四季度,混沌投资较三季度末减持了639.4万股;2024年2月22日,混沌投资又减持约799万股。
早在2020年7月,葛卫东通过旗下混沌投资以近5亿元对价认购海光信息4459.09万元注册资本。海光信息上市后,混沌投资以4459.09万股的持仓量位居第9大股东,算下来每股持股成本约为11.21元。若按照以上三个时间节点分别对应的49.66元/股、70.98元/股、82.83元/股股价来计算,去年下半年以来,葛卫东通过减持海光信息共获得超12亿元收益。
的确,从业绩表现来看,海光信息一直备受瞩目。年报信息显示,2023年,海光信息实现营业收入60.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30%;实现归母净利润12.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17%;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11.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79%。
作为国产处理器龙头,海光信息业绩表现一直不错,为何葛卫东依然频频减持?这背后释放出什么信号?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持有相似观点。“葛卫东此次减持海光信息,可能是他看中了其他投资机会,或者认为海光信息的股价已经达到了他的预期,所以进行了获利了结。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对AI市场的未来发展持悲观态度。”他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AI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它正在影响各个行业,从医疗保健到金融服务,再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等。”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随着算法、计算能力和数据可用性的不断改进,人工智能的能力将继续增强,特别是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感知等领域。人工智能将在医疗、金融、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找到新的应用,提高效率和创新服务。人工智能预计将对劳动力市场、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可能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化。
但不可置疑的是,这一过程是漫长的,AI技术要成熟落地依然需要很多年。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问题,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规范和监管。
从当前的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然,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和风险,但总体来看,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