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4/202404162057559Xlr6C6Zp5.png

讲出盈利故事冲刺上市背后:喜马拉雅高管降薪,全职雇员两年减少1705人

于玉金 2024-4-16 21:13:40

本报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

执着于上市的喜马拉雅重新出发。4月12日,喜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与此前不同的是,该公司终于向资本市场讲出了盈利故事。

此前,喜马拉雅曾多次冲刺港股、美股,但均折戟,亏损也被外界视为该公司上市失利的原因之一。最新的招股书中,喜马拉雅营收虽然增长放缓,但调整后净利润开始正向盈利。只是,喜马拉雅的扭亏也离不开员工优化、高管降薪等措施,当音频市场遭遇短视频市场冲击,如何能够长久盈利下去才是喜马拉雅需要思考的。

2023年经调整净利2.24亿元

喜马拉雅终于盈利了。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2021年、2022年、2023年经调整净利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2.24亿元。

对于2023年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喜马拉雅方面解释,“主要是由于用户群扩大,变现能力增强以及成本结构优化带来的毛利率改善和经营效率提升。”

具体来看,由于效率提高及规模经济,喜马拉雅毛利率从2021年的54.0%提升至2023年的56.3%;与此同时,凭借其于在线音频提供及创作效率方面的独特竞争优势,喜马拉雅的收入分成成本(即其根据约定的收入百分比向内容创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支付的款项)占喜马拉雅总收入的百分比由2021年及2022年的27.3%下降至2023年的23.4%。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开支也从2021年的26.30亿元降至2023年20.70亿元;研发开支从2021年的10.27亿元降至9.30亿元。

此外,喜马拉雅的行政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2021年的10.7%下降至2023年的7.0%。

其中,由于雇员数量不断减少喜马拉雅需要支付的雇员福利开支也随之减少。招股书披露,截至2023年12月31日,喜马拉雅拥有2637名全职雇员,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为4342名全职雇员。也就是两年时间,喜马拉雅全职雇员数量减少了1705名,“优化”比例高达39.27%。

还值得关注的是,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董事李兴仁及董事沈结强的“薪金、工资及花红”分别从2022年的375.9万元、208万元、190.9万元减少至2023年的179.8万元、106.6万元及109.9万元。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喜马拉雅曾多次递交招股书冲刺上市,但均未成功,亏损也总是被视为上市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为了讲出更能打动投资者的故事,喜马拉雅也将盈利作为很重要的目标。

早在2022年8月,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曾在内部员工大会上表示,在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计划实现单季盈利,扭转长期亏损局面,并将在2023年实现全年盈利,5年后,实现年收入200亿元、盈利40亿元。

2023年1月,余建军表示,“具体盈利多少不那么重要,盈利这件事的意义本身很重要,这表明喜马拉雅可以不借外力自我造血。”喜马拉雅也于2022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千万级的盈利,这是喜马拉雅创业十年来首次实现盈利。

对于喜马拉雅执着于上市,中娱智库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高东旭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刺上市,表明公司对于资本市场的认可和资金的需求有着较为迫切的期望。上市不仅是为了给投资者交代,更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通过上市,喜马拉雅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内容创新、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从而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不过,早先一步在美股上市的同赛道公司荔枝的股价早已经历暴跌,似乎证明投资者并不看好“耳朵经济”。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尽管荔枝FM和港股上市公司的表现可能并不如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喜马拉雅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高东旭进一步表示,喜马拉雅作为中国领先的音频分享平台,随着音频内容消费的普及和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喜马拉雅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分析认为,荔枝与喜马拉雅两家公司在体量上不属于同一级别,不能从荔枝美股市场低迷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喜马拉雅。不过,丁道师也向《华夏时报》分析,喜马拉雅作为“耳朵经济”赛道的头部公司,在主营业务上并没有大的突破,相比其他赛道的头部公司,整体营收规模较小。

营收放缓

虽然盈利了,但是喜马拉雅的营收增速在放缓。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收入增长率由43.7%降至3.5%和1.7%。

具体来看,喜马拉雅的营收来源主要为付费订阅、广告、直播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四大业务,其中的付费订阅是喜马拉雅主要的营收来源,包括会员订阅及付费点播收听服务,从2021年至2023年营收占比都在50%以上。

不过具体来看,喜马拉雅的会员订阅收入增速从2022年的15.91%下滑至2023年的8.4%,而付费点播收听服务收入增速更是出现连续两年负增长的情况。此外,喜马拉雅2021年—2023年的广告收入分别为14.88亿元、14.69亿元、14.23亿元,也出现了两连跌。

无论是付费订阅还是广告收入都离不开付费用户。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付费用户付费率已从2022年的12.9%降至2023年的11.9%,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付费率从2022年的12.6%降至2023年的11.6%。与此同时,喜马拉雅移动端应用程序的日活用户收听时长也在减少,从2021年的144分钟减少至2022年的142分钟,到2023年进一步减少至130分钟。

有喜马拉雅资深用户小飞告诉《华夏时报》,她在2021年和2022年会在日常生活中伴随式收听喜马拉雅的广播剧和有声书,为了收听广播剧如《三体》,她还在2021年及2022年购买了喜马拉雅年度会员。

不过,小飞自2023年以来总体收听广播剧的时间在减少。“一方面是内容同质化,很多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广播剧,但小说内容欠佳;二是我对配音演员都比较熟悉了,同样的声音排列组合听多了出戏。”她如是说。

对于2023年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及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的付费率较2022年相比各自略有下降,喜马拉雅解释,主要是由于其战略重心转向吸引及留住客单价较高的用户,并加强具有更大变现潜力的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更多吸引高客单价客户,高东旭认为,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增速放缓,但公司战略重心转向吸引及留住客单价较高的用户,并加强具有更大变现潜力的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前市场趋势的。喜马拉雅的战略调整是积极的,但是否可持续还需要公司在执行过程中不断验证和调整。

不过,丁道师并不认可该商业模式,他向本报记者分析,互联网行业讲究规模效应,也就是服务更多消费群体,只要沾边互联网,就需要通过低价方式将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扩大,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挣钱才是王道,游戏行业、电子商务、社交娱乐无一例外,每个赛道都需要通过该方式精耕细作,而不是通过提高客单价来保证收入和利润。

“喜马拉雅付费用户增速放缓,更说明其对用户的吸引力减弱,尤其是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下,用户的注意力资源、时间被短视频平台抢走,而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也早已切入音频赛道,这才是喜马拉雅、荔枝、蜻蜓等音频赛道玩家的困境所在,也是耳朵经济赛道玩家急需破局的所在。”丁道师还认为。

对于依赖降本增效盈利等问题,记者采访喜马拉雅方面,公司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一切信息还是以招股书为准。”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