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凯 于建平 北京报道
“老大哥”奇瑞,在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发力。
4月18日,奇瑞正式发布风云未来战略规划。根据规划,风云序列将全面覆盖混动、增程、纯电市场,2年内推出11款全新车型,涵盖SUV、SD、MPV品类,充分满足A0—C级的不同市场需求,助力风云序列全球化发展。同时,超豪华中型电混SUV风云T9也开启预售。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国忠表示,2024年是奇瑞集团新能源战略开花结果、火力全开的一年。相信到了二季度,奇瑞集团新能源增速还会继续“翻番”,进入新能源第一阵营。
加速新能源布局
事实上,早在2008年,奇瑞汽车就开始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提升研发力度。2010年,奇瑞新能源成立,推出了首款纯电轿车奇瑞E5,受到了一定的市场青睐。不过,后续产品和技术发展没有跟上时代,导致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成绩并不突出。
对此,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奇瑞在新能源车方面‘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是现在要做到后来者居上。”
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奇瑞加快了新能源领域的布局,目前已经形成奇瑞风云、星途星纪元、捷途山海三大新能源序列,以及独立的iCAR新能源品牌。其中,星途星纪元主要承担奇瑞品牌向上的重任,定位在20万元以上。捷途主打“旅行+”品牌,定位偏向中低端车型。奇瑞风云定位在前两者中间,售价区间在10—25万元,同时布局混动、增程以及纯电多种动力。iCAR则是奇瑞为年轻人打造的品牌,拥有潮酷、好玩的标签。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李学用表示,未来市场将会是“433”结构(混动占比40%,纯电占比30%,燃油车占比30%),奇瑞将整合好不同类型的产品,不会放弃任何动力。
在多品牌的助力下,奇瑞在一季度累计销量达到了350314辆,同比增长57.6%,位列整个乘用车品牌第二,增幅位居第一。在新能源市场,奇瑞一季度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124.3%,实现“翻番”。
同时,此次开启预售的风云T9也将进一步提升奇瑞的销量。据奇瑞方面介绍,风云T9定位中型SUV,车身高强度钢占比高达85%,并全系标配7气囊,侧气帘长度更高达2060mm,不仅保护面积更宽广,6s保压的气囊性能还可杜绝二次碰撞伤害。动力方面,基于鲲鹏超能混动C-DM系统的技术优势,风云T9搭载的第五代ACTECO 1.5TGDI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可实现44.5%的热效率。在全时域智电管理系统的精准把控下,风云T9可实现CLTC工况纯电120km和WLTC工况综合1400+km的长续航表现。
李学用表示,风云T9未来的目标是月销量过万,未来奇瑞整体混动车型单月销量希望可达到3万辆以上,并冲刺全年20万辆的销量规模。在此次预售后,预计120km车型在第二季度上市,而3挡DHT和200km续航版本预计会在7—8月份上市。
此外,记者了解到,目前风云序列的销售网点已经布局近400家,覆盖全国233个城市。这也将会是奇瑞销量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推手。
靠技术抢占市场
能够有多品牌布局,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与奇瑞的技术研发有分不开的关系。成立之初,奇瑞就将“研发”刻进了DNA里。目前,奇瑞已经在5大技术领域全面进阶,以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银河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包含平台架构、芯片、高效混动发动机、氢能、电驱、电池、智能交互、无人驾驶、智云平台等19大核心技术升级,构建起技术价值创新链。
同时,奇瑞已经在全球构建起8大研发中心、300+瑶光实验室、25000+全球研发人才的全球研发体系。而为了保证产品适应全球不同地区路况与环境,奇瑞风云还在全球多个地区进行了极限环境工况验证。
汽车分析师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奇瑞在研发方面不断投入,以及产品线、产业链整合,其在新能源领域或许会重回自主品牌头部位置。”
在研发不断投入下,奇瑞在2023年经营业绩创造了“三项历史新高”。一是集团年营收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实现一年增长1000亿的“大跨越”;二是汽车销量实现“十二连涨”,达到历史性的118.13万辆,同比增长52.6%;三是集团年出口汽车93.71万辆,同比增长101.1%。
尹同跃表示,奇瑞要坚持“品牌向上走”,不在内卷市场中打恶性竞争的“价格战”,而是通过品质升级、技术创新、品类创新、生态创新,打“价值创新战”。要给品牌“做加法”,提高品牌含金量,让奇瑞集团的每个品牌都有鲜明特色。
尹同跃透露,未来两年内,奇瑞集团计划推出24款超能混动和15款高端纯电动新产品,迅速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
可以看出的是,奇瑞已经做好全力冲刺的准备。不过,2024年,奇瑞在新能源领域能否回到前列,摆脱“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调侃,风云系列又能否成为热门,还需市场进一步反馈。
林述成表示:“奇瑞的技术发展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目前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奇瑞想要成功抢占市场,不仅需要丰富产品矩阵,还要在营销渠道和服务上多下功夫,提升品牌影响。”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