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岩鹏
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下称医博会或CMEF)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及相关产品、服务展览会,并被誉为医疗器械行业的风向标。这届医博会与往届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数智化成为各家厂商的标配。
比如,迈瑞医疗以“共建数智创新未来”为主题,携公司的AI创新、全院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核心设备亮相医博会。
比如GE医疗全新推出的IQ Engine 智影擎(下称IQE)和APM资产智管家,其中,IQE平台将深度学习技术引入老旧设备,让全生命周期的磁共振设备都能更快、更清晰、更精准,实现经济效益更佳的设备焕新,为医院诊疗提质。而APM资产智管家,除全新搭载了AI助手外,还拓展了全院设备管理的覆盖范围,助力提升医院设备的运营效率。
比如海尔生物在医疗创新领域推出的物联网场景解决方案,基于软硬服一体化模式,侧重在5G、大数据、AI等技术的创新研发,为用户提供包含“智慧”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生态平台、药剂自动化管理系统、AI+数智化预防接种门诊等在内的产品方案。
比如华大智造重磅发布的多组学分析仪MGISEQ-2000RS FluoXpert,比如鹰瞳Airdoc推出的新一代AI眼底相机AFC100(2.0)。
又比如安翰科技自主研发的NaviCam ProScan 胶囊内窥镜人工智能辅助阅片软件,这是美国FDA首次批准用于消化道胶囊内镜辅助检查的人工智能系统,有了人工智能辅助阅片软件的加持,胶囊小肠镜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医生平均阅片时间由一个半小时直降至仅需不到6分钟,大幅提升了临床诊疗效率。而且阅片的准确率也从人工阅片76%大幅提升至99%。
AI正在改变医疗行业。人工智能在针对某一类疾病、经过几十万幅CT报告的学习后,就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数字“医生”,再细微的病灶,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医生提高效率、减少患者排队时间,还能帮助实现精准治疗。如今,不少三甲医院都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医学影像学领域。作为患者,CT片的第一“读片人”有可能不是影像科医生,而是经过特殊“培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新质生产力吗?
今年3月,《华夏时报》策划了以“追寻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全国两会特刊。4月,《华夏时报》旗下品牌华夏大健康价值发现之旅以“芯·赋能”为主题策划了走进医博会的专题报道活动,继续追寻医疗大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AI医疗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就拿一直提倡“软”实力的深睿医疗来说,他们今年推出了智慧影像&大数据通用平台Deepwise MetAI全线产品及智慧装备,数坤科技是AI医疗四小龙中最早推出硬件的厂商之一,推想医疗AI-4D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已拥有3个全球首个且唯一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三类证批准手术规划产品。如今的AI医疗四小龙,抛弃了一味发展软件的技术路线,争相迈入软硬一体时代。这是他们被动地因形势所迫不得已做出的改变?还是他们主动地顺应趋势?在医博会现场,华夏大健康团队发现,诸如GE医疗、佳能医疗等大厂也都推出了自研的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而且已经研发多年,以其数据采集的便利性和设备使用的广泛性等综合实力,对那些“小厂”来说可谓是降维打击,况且“小厂”们还存在进院难、沟通成本高等门槛和壁垒,AI医疗四小龙未来的生存空间或许存在诸多变数。
“言必谈AI”“满场尽是数智化”,没有AI概念你都不好意思来医博会,当然,如果你来到CMEF不提数智化也相当于没来过一样。这不是玩笑话,而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智化的大时代。“数”指的是大数据、大模型,“智”是指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赋能并推动医疗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AI+、大数据、远程医疗、精准医疗等智能医疗科技正掀起新一股热潮。
办了89届、45年的医博会,是中国医疗行业从仿制式创新走到原始创新的历史见证者。近10年,国内创新医疗器械上市数量超过250项,基础耗材领域实现了95%的国产化替代,研发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
这届医博会火爆到什么程度?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品牌企业集中亮相,20多万人次观众莅临现场参观接洽,会期4天,“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周边方圆20公里的酒店都被预订一空,很多远道而来的展商和观众只能到上海市区居住,顺便游览游览黄河路。
现实中的黄河路并不像《繁花》中那样灯红酒绿,影视剧中的“至真园”变成了“苔聖園”,也不如《繁花》中那么宽阔大气,套餐也是便民的,路对面,上海国际饭店西饼屋前,排起了长龙,门上写着“因生产能力有限,门店蝴蝶酥每人限购6包”, 少男少女们吃的是蝴蝶酥,心中却是念念红尘,“宝总”们已成风尘往事。
(作者系华夏时报社编委、大健康新闻部主任)
见习编辑:邓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