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4/2024042922445646X5sEBKKQ.png

长城汽车:2030年海外年销将超百万辆|聚焦2024北京车展

刘凯 于建平 2024-4-29 23:18:57

本报记者 刘凯 于建平 北京报道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世界汽车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品牌的共识;随着中国汽车进入全球化新时代,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大,让中国车走向世界,成为新的趋势。在新的时代,全球化应该有新的含义,我们的理解是:做中国有根的全球化,和海外扎根的本地化。”4月25日,长城汽车生态出海战略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表达了对海外市场的独到见解。

本次车展,魏牌蓝山智驾版、坦克700 Hi4-T、新一代哈弗H6、新一代哈弗H9、2024款哈弗猛龙、2024款欧拉好猫、长城山海炮Hi4-T等产品联袂登场。长城汽车邀请近千名海外投资者、经销商、媒体、用户参加北京车展。车展现场,千人海外观展团打卡卡长城汽车展台,并现场试乘哈弗、坦克、魏牌、欧拉、长城炮五大品牌全系产品。

五大品牌悉数出海 高端车型占比提升

2023年,长城汽车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收获期,在海外市场年销超30万辆,旗下子品牌多款高价值车型成功出海,高价值产品占比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海外销售9.28万辆,3月份销售3.58万辆,均保持高增长态势。

从各个品牌看,长城皮卡目前全球累计销售已突破256万辆。在中国市场长城皮卡连续26年销量第一;在海外,2023年长城皮卡销售48262辆,始终保持着中国皮卡品牌出口销量领先地位。车展上,长城山海炮 Hi4-T全新亮相,长城炮2.4T已于4月26日开启预售。

长城哈弗目前累计用户已达900万。从中国市场到全球市场,哈弗覆盖从入门到大中型各个级别,以初恋、H6、大狗三大系列明星单品布局主航道,HEV/PHEV车型向上布局高端乘用车市场。

除了长城皮卡和哈弗,“生而全球”的长城坦克,已登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占比超20%,成为中国越野海外销量第一品牌;长城魏出海即首发欧洲市场;长城欧拉已经成为高品质纯电市场的开创者,在加拿大举办的世界年度车大奖评选中,获得”世界年度城市车“提名,这是中国品牌首次入围该细分奖项。

“我们计划到2030年,单年销售超百万辆,高端车型销售占比超1/3,GWM(长城汽车)让中国汽车成为世界新名片!多品类、多档次、多动力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让我们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信念坚定!” 穆峰表示。

从本土化到全球化 长城坚持生态出海

根据公开数据,3年前中国工业制造业产值,已经等于G7之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中国这个大市场,有几乎全球的汽车品牌和零部件企业。在长城汽车看来,根生中国,方可向外扎根,共荣共生,方可服务全球。穆峰表示,中国展现的智慧文化和新质生产力,将是汽车企业未来稀缺的全球化资源,长城汽车只有背靠中国,才可能实现品牌发展的全球化。

“过去20年,以WTO体系为核心的国际化,主要是全球化和本土化。但是今天的国际化关键词,变成了新四化: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品牌跨文化、供应链安全化。它的实质其实就是‘生态出海’,这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国际化战略。” 穆峰强调。为此,长城汽车将聚焦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品牌跨文化和供应链安全化的“国际新四化”,推动研、产、供、销、服全面出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外绽放”。

据了解,长城汽车目前已形成“10+3+N”的全球化生产布局。其中,泰国罗勇工厂,是长城汽车第一个海外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工厂,助力长城汽车在泰国及东盟市场的发展;巴西伊拉塞马波利斯工厂,作为长城汽车全球智能化生产基地,按照长城汽车全球制造标准引入了先进的生产、品质管理和环保、信息化管理理念,覆盖巴西及南美其他国家市场;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地长城汽车还拥有多家KD工厂。产能在地化,不仅能加速其国际市场布局,让产品更好的辐射周边市场,同时还为当地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在欧盟、东盟、拉美、大洋洲、中东北非等8大海外战区,均设立了当地办事处或全资子公司,

“GWM长久以来收到了遍布全球的粉丝无限的热爱与支持。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在全球拥有5000多个用户群,注册会员超过300万,这些用户群大部分都是我们热情的车主自发组成的。” 长城汽车副总裁史青科介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影表示,通过加强创新,整合国内外资源,中国民营企业能在“出海”的竞争与合作中获得更大成长空间。同时,企业既要“走出去”,也要“走进去”“走上去”,将竞争优势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在推动供应链全球化与本土化经营结合中找到新机遇。正如穆峰所说,当下汽车市场最大的特征早已不是“稳定”,而是“不确定”;最关键的能力,也不再是“预测”,而是“创造”,一定要抓住当下变局中稳定的规律,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一起迎接未来。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