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4/20240430153253R84sNHg1Dx.png

一季度国有六大行“不追求规模”,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营收净利双降

冯樱子 2024-4-30 17:34:17

本报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4月29日晚间,六家国有大行2024年第一季度“成绩单”已全部揭晓。

整体来看,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国有六大行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17.59亿元,营收合计9240.99亿元,四家大行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情况。

其中,银行业息差进一步收窄成为拖累业绩的重要原因,六大行中四家净息差同比下降幅度超20个基点。

此外,《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与2023年的“以量补价”策略不同,今年国有六大行主动放缓规模增速,力求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一季度资产规模和贷款投放合理适度增长。

四家银行同比息差降幅超20BP

利息净收入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营收来源。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除了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其余四家国有大行的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均有所下滑。

其中,工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4.16%至1614.01亿元;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分别同比下降0.74个百分点、3.94个百分点、2.19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国有六大行的净息差依旧承压。对比2023年全年的净息差水平,今年一季度,国有六大行的净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体而言,一季度工商银行净息差为1.48%,同比下降29BP。此外,建行、中行、农行净息差分别为1.57%、1.44%、1.44%,同比均下降26BP;邮储、交行净息差分别为1.92%、1.27%,分别下降17BP、6BP。

对息差下降的原因,交通银行在财报中表述,资产端,受存量贷款重定价、房贷利率调整、5年期以上LPR再次下调等因素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较多。负债端,人民币存款延续“定期化”趋势,叠加外币存款成本上升影响,负债结构刚性加强,计息负债成本率同比有所上升。

“存款成本刚性的特征依然比较显著。”今年4月2日,中国银行召开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该行副行长张毅表示,2023年,存款利率下调三次,但是存款定期化、长期化的趋势特征依然比较明显。

从数据来看,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在2023年中定期存款增量显著,增长了约4.18万亿元,增长率高达27.6%,而活期存款则减少了6171.11亿元,降幅4.4%。

在资产端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六大行在优化负债端方面下足功夫。目前来看,压降负债成本依旧是2024年银行业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稳住净息差,邮储银行方面介绍,在负债端持续优化价值存款发展机制,继续推动负债品种、期限和利率结构优化,不断巩固负债成本既有优势。一季度存款付息率为1.48%,较上年末下降5个基点。

张毅也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在负债端,中国银行将持续推动负债成本下降,加大场景获客力度,促进低成本结算类资金的占比不断上升,同时压降高成本存款。

“今年压降高成本存款的力度会非常大,包括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三年期以上大额存单,我们都制定了一些合理的增长目标,相应占比会有适当的控制。”张毅说道。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提到,建设银行2023年在负债端加大结构调整,控制存款付息率的增长。“通过考核调整等方式,更多地控制三年期以上付息率比较高的存款增速;通过托管资产带动低成本活期存款。”

在银行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2024年银行业存款利率还有下行可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般来说,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更多取决于存款市场供求状况,各类型、各家银行自身资产负债、净息差与经营等方面情况。近期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属于跟进调降,国内采取大中小型银行“梯次”调降存款利率,让市场充分消化存款利率调降影响,有助于维护存款市场正常竞争秩序。

“目前存款市场仍存在一定失衡,部分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净息差压力仍大,不排除后续仍有新一轮调降可能。” 周茂华说道。

贷款投放保持合理增长

一季度,六大行资产规模和贷款投放合理适度增长。

工商银行以47.6万亿元的总资产保持“宇宙行”体量。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总资产分别为42.16万亿元、39.73万亿元、33.66万亿元、16.33万亿元、14.24万亿元,增速分别为6.49%、5.73%、3.66%、3.78%、3.85%。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与去年全年双位数的增长态势相比,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业内认为,六大行主动放缓规模增速,力求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在“量、价、险”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金融是一场马拉松,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今年4月2日,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如是说。

在信贷需求缓慢恢复和“资产荒”背景下,市场更加关注银行贷款的投向。一季度,国有大行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信贷投放。

例如,农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439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60%;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35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47%。

邮储银行聚焦“三农”和小微企业领域的“两小”贷款增量双创历史新高,个人贷款46412.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2%,主要是该行深入落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投放,个人小额贷款实现较快增长。

今年一季度,国有大行全面支持“三大工程”。农业银行累计向37个项目提供授信316亿元;建设银行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实现对第一批清单内项目的全部对接,“平急两用”领域对接项目271个,城中村改造领域对接项目507个。

此前,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怀斌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总体来看,国有大行在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信贷投放稳健增长;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盈利增长保持稳定。

目前,“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负债管理”“扩大轻资本业务规模”等都成为了银行缓解营收增速放缓的方式。国有大行也正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着力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倾斜。

此外,在经营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积极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共同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2)》提到,超五成受访银行家认为“金融科技引领数字化转型,带动业务增长”是银行业未来首要的利润增长点。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