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5/202405171807530xmNTZKZbF.jpg

华夏时评:让科技助残的场景处处生根|聚焦全国助残日

本报评论员 2024-5-17 19:45:56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最硬的道理,当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核心概念,“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当然成为5月19日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的最恰当主题。

科技助残,是落实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景,借着全国助残日的风口,我们要让科技助残的场景,处处生根,遍地开花,努力让更多的残疾人,拥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就像追寻新质生产力,让高质量发展有了助力和抓手,科技创新,也让助残充满了力量感。

十年之前,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十年之后,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科技助残,遇见了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突破,残疾人即将拥有的力量,从未像今日这样充满希望。

科技助残,是实干出来的。

“十三五”以来,科技部将残疾人康复、无障碍环境建设、辅具技术、残疾预防、残疾人体育等领域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中国残联组织并实施的7个项目吸引了25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24家企业参与到残疾人领域科技创新。

近五年来,中国残联设立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助推助残科技研究、应用。一批科研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提升了残疾人生活质量、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残,还要继续加油干。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对科技助残提出了明确要求,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

5月15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公办高校康复大学排在首位。康复大学,由中国残联、国家卫健委与山东省共同建设,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所全面围绕“康复+”进行学科布局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必将是科技助残的重要阵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人工智能浪潮,康复大学的设立,科技助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残疾人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志气,将得到科技的无限助力;助残人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将在科技创新中找到最美最香的那朵玫瑰;残疾人事业工作者,将着力完善科技助残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助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残疾人领域科技研发、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重要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对接好残疾人的需求和助残企业、爱心人士的供给,让科技助残的场景,处处生根发芽。

在5月14日的全国助残日新闻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大量让人叹为观止的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例如,助力残疾人肢体康复的AI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听力残疾人“看见”声音的智能语音转文字技术、听到声音的国产化人工耳蜗、无障碍获取信息的增强现实技术、助力盲人“看见”图形的大幅面盲文及触摸图形显示技术、帮助上肢残疾人实现手部精细运动的智能假肢、帮助下肢残疾人自然行走的智能动力下肢假肢等等。

在《华夏时报》特别策划的“科技助残 我们在行动”系列采访报道中,发现了大量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助力残疾人事业的实景。

例如,有将盲道“铺进”互联网的银行,有用AI温暖渐冻症人群的24小时无接触看护助手,有保障智力残疾人安全出行的“警卫卡”硬科技,有助力残疾人驾车驶上“幸福路”的改装训练车辆专设“听障人士专训班”,还有最热门的让聋人“听见”与被“听见”助残大模型等等。

爱心无所不在,科技助残,让爱心的力量乘以百倍千倍,科技的力量,不仅让助残的善举增添了新能量,更会吸引更多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加入扶残助残行列中来。

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更相信爱的力量,科技助残将打造一个共享的舞台,让广大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