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今年以来M2增速的下降是非常引人关注的,从最近几年的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到今年4月份的7.2%,近乎下跌了50%左右。
这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速下降是一致的,央行4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前四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7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65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23万亿元。
从以上可以看出,住户存款增速仍然较高,但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幅度很大,其中原因是存款搬家到银行理财、公募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以及储蓄型保险等资产类别,这是典型的“金融脱媒”现象。
数据显示,2024年前4个月银行理财规模净增2.4万亿元,同比多增3.8万亿元,截至4月底,与去年年末相比,货币基金规模增长2.16万亿元,远超其他品种。另外,债券型基金增长8261.88亿元,混合型基金相对有所缩水,减少了2339.59亿元。
储蓄型保险增速也相当可观。从5月份数据可以看出,5月单月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达2526亿元,同比增长21%,较4月增速继续提升6.8个百分点。其中,寿险原保费收入1864亿元,同比增长25%。5月保费增速持续提升,主要由于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储蓄类保险产品吸引力有所提升。
存款搬家金融脱媒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存款一再降息,一方面是银行业手工补息被叫停。这些监管政策的目的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把高速增长的银行存款逼到实体经济中去,缓解银行净息差下降压力,
但是结果却是始料未及,银行净息差降速并未稳定,因为存款定期化严重,在下调贷款利率的同时,存款利率却是上涨的。
在资产端,去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两度下调,1年期LPR累计下降2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降10个基点,相应影响在今年一季度存量按揭贷款重定价后集中体现,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
但是,根据天风证券孙彬彬团队的测算,6大行中,只有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的存款付息率下降,其他几家大行的存款付息率均有所上升。但同时,各家银行的贷款利率却在持续下行。2023年,国有大型银行的贷款利率平均下行幅度达到32.5bp,股份制银行下行幅度也达到了25.3bp。
这导致商业银行净息差一再下滑。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2024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再探新低,达到1.54%,环比去年四季度下行15个基点。
如果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加上业务及管理成本,那么国有行、股份行需要分别达到2.716%、3.03%的收益率才可以满足收益要求。而目前30年国债的收益率是2.5935%,10年国债收益率是2.3230%。即使考虑国债投资不占用资本、业务费用支出较少。目前投资国债仍然是亏损的,可见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目前处于怎样的窘境。央行一再将30年期国债收益率提升至2.5%以上,其理由就是如此,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就会严重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
那么更加收益高的资产则是信用债,债券市场的主流资产都难以满足银行的收益要求。能够满足收益要求的,主要集中在低等级信用债。当然,信用债市场中有大量非银机构,如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金等,这就为金融脱媒创造了条件。
因此,金融脱媒的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下出现的资产荒,贷款收一下行,贷款资产萎缩,资金流入债券市场,非银机构担纲资产配置的主角,这对于金融市场意味着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前的趋势只能进一步加剧金融脱媒,比如近期一万亿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作为承销机构,从存贷款到销售发行,这个过程本质上是,银行存款绕过银行直接给了财政,银行在这里收到的主要是销售手续费收入和债券投资收益,这部分业务属于表外业务,不占用资本金,成本低,风险小,这就让银行从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中摆脱出来,银行也顺势发展了投行业务。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