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6/20240605201237yBXXF068Fl.jpg

全国首个!14城规划系统负责人密集碰头,中国最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即将浮出水面

方凤娇 2024-6-5 20:54:53

本报记者 方凤娇 胡金华 上海摄影报道

近日,来自长三角14座城市的规划系统负责人齐聚上海,其中一些为分管副市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据媒体报道,这次十四城会商,酝酿着一场大事件,意味着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浮出水面。

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将推进区域创新走廊联动融合建设,从上海出发,最慢90分钟、最快30分钟可达其他13座城市。十四城共同坐在一张桌子上编制规划,这种形式在国内也是首次出现。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上海大都市圈的主要意义有两个,一个是强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经济发展,这是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向,是未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大趋势;另一个是以都市圈疏塞城市中心,缓解城市拥堵,实现去中心化。

近年来,在一次次交流当中,一张史无前例的、涵盖11.4万平方公里和1.1亿人口的超大尺度跨省域空间发展蓝图,愈发清晰起来。

从“1+8”到“1+14”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备受瞩目。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具体范围经历了数次扩容。

“上海大都市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16年,彼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公示,提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2017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年12月15日,国务院对上述规划文件作出批复称,上海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要立足国际国内和本地实际,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

2022年9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并印发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公开发布,这是沪苏浙两省一市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

去年,在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的指导下,上海市规划资源局领导带领工作团队先后拜访了南通、舟山,又集中赴常州、苏州、无锡、嘉兴、湖州、宣城、泰州、绍兴、宁波和杭州进行专题沟通交流,对接需求,形成共识,彼时达到12个城市。同年10月,上海大都市圈13个城市在上海共同举办《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联创工作营,彼时还是13个城市。

直至近日,据报道,日前长三角十四城共商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共同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涉及人口1.1亿,GDP总量达18.28万亿元。根据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安徽宣城共14个城市。

从“1+8”到“1+14”,上海大都市圈不断扩容。

上海大都市圈扩容或许早有伏笔。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此前向媒体表示,“都市圈的范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区域协同需求、城市扩张趋势等动态调整。”“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明确提出了动态调整机制,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规划评估与发展实际等在后续规划中进一步优化规划范围。”

曾参与区域经济课题研究的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上海和周围城市进行14+1的一体发展,都是其运转模式,本质上是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比如国土资源的新布局以及产业链的优化分工。根据大都市圈每个地市经济结构的不同,形成一个运转更加有效率的经济体,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可以节省更多重复的建设成本,更加优化成本。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分析师张潇潇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上海大都市圈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助力区域重大战略走深走实。上海大都市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建立上海大都市圈有助于深化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其次能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上海资源集聚水平高、经济活力强,建立上海大都市圈有助于发挥上海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三是探索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并向全国推广。推动都市圈发展已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有助于各城市在打破行政壁垒,探索多领域协同方面形成一些先行先试的做法供其他都市圈学习借鉴。

“大”在哪?

跳出上海大都市圈放眼全国,2021年至今,国家发改委一共批复了14个国家级都市圈,除了西北地区,其他地方均有。这些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除了青岛和深圳,都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从面积来看,国家级都市圈大多是2万到3万平方公里,都市圈内常住人口基本在1500万以上,部分超过3000万。

那么上海大都市圈和全国都市圈有何不同?

从级别来看,上海大都市圈和首都都市圈也都在建设中,虽然未以国家发改委的名义批复,但级别同样很高。

此外,与现有的都市圈相比,上海大都市圈有自己的特色与不同之处。在盘和林看来,上海大都市圈不是向郊区延伸城市,而是长三角多个发达地区的融合,其他都市圈需要的是延伸城市规模,而上海大都市圈是通过基础设施将长三角多个经济中心点连接起来,形成片状、多中心经济发展态势。

对比来看,张潇潇认为上海大都市圈优势首先是经济体量最大。这十四城共同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GDP总量达18.28万亿元,接近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法国,以全国1.2%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5%的经济体量。上海大都市圈跨越沪苏浙三省市共“1+14”市域行政区域,是所有都市圈内包含城市数量最多的一个。

还有突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张潇潇补充说,上海大都市圈内拥有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两大世界级港口以及7所民用机场,货运吞吐量和旅客吞吐量均居于我国领先地位。另外,都市圈内工业发达,拥有上海和苏州这两个全国工业第二和第三的城市,同时拥有1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差别不大的背景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重整,上海大都市圈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利益共享、资源合理化分工的优势,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王红英认为。

纵观当前我国都市圈的发展,人口集中到大城市主要是因为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而大都市圈是将大城市的这些优势对外进行辐射。对于我国都市圈未来发展前景,盘和林认为,辐射过程中,势必要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作为基础,否则很难支撑就业和保持收入提高,我看好我国都市圈发展前景,因为中国正在实现产业升级,且区域内各类制度壁垒正在消除,通过政策引导下,上海大都市圈将很快成型。

大都市圈发展模式即便是在欧美也被证明是一个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王红英看来,之前以城市为单位的竞争有非常多的弊端,比如重复建设、交通拥挤,甚至一些大城市周边郊区小城市沦为睡城,通过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使得经济发展的资源就不会再盲目拥挤在一线城市,而是布局在产业适合的区域,从而使得就业、居住、绿色环保能够共同协调发展。

因此从经济的普惠性角度、产业链程度、经济运行效率以及整体的人文环境建设角度而言,大都市圈的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发展模式,是中国未来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近几年,随着国家密集批复了一些国家级都市圈,我国都市圈的建设进度正在加快。张潇潇认为,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6.16%,与发达国家的80%左右的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空间,借助都市圈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已经成为主要抓手,未来我国大都市圈发展将进入量质齐升的快速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