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07/20240705180853k0Z5fZvTxv.jpg

“十八金刚”来了!人形机器人成“顶流”,何时能走进千家万户?|聚焦2024WAIC

赵奕 2024-7-5 21:37:56

本报记者 赵奕 上海摄影报道

炎炎夏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在上海举行。刚刚迈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览区,由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先锋阵列”便率先吸引住了观众们的目光。

它们被亲切地称为“十八金刚”,其中聚集了达闼、傅利叶、钛虎、星动纪元、卓益得、开普勒、宇树等多家知名企业的最新机器人产品,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智能交互性,也体现了人形机器人在群体智能控制方面的突破。

“今年的人形机器人确实看点十足,很多家的产品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突破。”一位参展观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人形机器人同台打擂

记者在特斯拉展台看到了在国内首次亮相的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的全身控制能力和平衡性再次进化,在直立行走的基础上,行走速度提升了30%,十个手指进化出感知和触觉,借助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可校仿人类的操作进行电池的分拣训练。

1.jpg

特斯拉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特斯拉方面预计,将于明年开始限量生产人形机器人,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帮助人类完成生产任务。马斯克曾预计,将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预计达到100亿—200亿元。特斯拉目标年产10亿台,占据市场10%以上份额。其成本控制在1万美元左右,售价预计2万美元,这将为特斯拉带来25万亿—30万亿元的市场。

由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也在大会正式发布。据介绍,该款机器人身高185cm,体重80kg,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支持多模态机动、感知、交互和操控,全身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支持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和抗冲击干扰等四大运动功能。

3.jpg

“青龙”人形机器人

在达闼机器人展台,一款名为“七仙女”小紫的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XR4也是首次亮相,该机器人搭载了具身智能大模型RobotGPT,主要应用于科研场景。据介绍,这款身高168cm、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的全尺寸双足机器人,不仅拥有超过60个智能柔性关节,还能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移动,手臂可承载10公斤重物。

“七仙女预售平台今天正式开启,我们限量100台,每台预售价39.9万元起。”达闼相关负责人介绍。不过同时她也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还是针对B端市场,可以应用于工业制造、家庭养老和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

4.jpg

达闼机器人展台

此外,宇树科技也携全球首款原地后空翻功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H1亮相,这款机器人目前是全球首款拥有原地后空翻能力的全尺寸电驱人形机器人。它的身高约180厘米,体重约47公斤。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H1已经实现批量生产,目前宇树科技正在开发一种灵活的手指技术,使得H1将能够参与更广泛的活动。

商业化落地有待提速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形态,目前已经吸引了特斯拉、英伟达、亚马逊等众多科技巨头的抢先布局。有预测显示,到2032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规模有望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70%。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传感器技术、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基础日益成熟,使得其能够实现更为复杂、精细的动作和任务。”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如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健康等,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日益增长。它们能够执行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或危险的任务,从而释放人类劳动力。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掌握人形机器人技术意味着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先机。这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在王鹏看来,人形机器人作为科技的前沿领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人形机器人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与传统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更真实的人类互动以及能够模拟人类的行为,使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更具优势。

根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飙升至约27.6亿元,标志着产业爆发期的正式开启。至2026年,市场规模预计将实现跨越式增长,达到惊人的104.71亿元。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从萌芽概念阶段已经进入产业化落地前期,单在商业化方面,人形机器人依旧有待发展。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其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售价昂贵,限制了大规模推广;另一方面,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性能和稳定性还有待提升。”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限制人形机器人尚未真正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瓶颈、成本高昂、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待验证以及相关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等。此外,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将会朝着更加智能化、自主化、人性化、实用化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家庭服务、医疗健康、工业生产、太空探索等。同时,人形机器人也将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情感交流,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生活体验。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