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金华 赵奕 方凤娇 耿倩 上海报道
自2019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正式发布以来,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安徽为“腹地”的经济、人文、民生、旅游等多领域一体化的步伐正式拉开。五年时间匆匆而过,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江浙沪皖四地在一体化之路上走了多远、走得多深,一直备受关注;与此同时,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各领域能否践行国家提出的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构想,也颇受期待。
从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的制造业、到金融财会合作监管一体化;从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示范区内推动各要素一体化,到以AI为标准的科技一体化,根据最新《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长11.17%。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协同发力,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一大批重大科创成果相继在长三角地区涌现。
长三角科技创新加速度
对于长三角而言,新能源全产业链的聚集和协同分工,只是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而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数字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跑出的加速度。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工信部元宇宙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工委联席秘书长高泽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明确了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促进了政策的一致性和规划的协调性,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长三角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在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看来,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包括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同时,长三角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能够为高科技产业提供良好的配套支持。此外,长三角地区还拥有较为活跃的科技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
再以深交所上市星源材质为例,早在2016年,公司董事长陈秀峰将锂电池正负极隔开的“隔膜”第一条生产线布局在安徽合肥,彼时安徽本土企业国轩高科也刚刚上市,国轩高科和星源材质一起在庐江建立合肥星源,湿法隔膜配套国轩电池,成为当年国轩产业链投资的标志性事件;其后投资百亿级规模的星源材质第二、第三代生产线进一步布局在江苏常州、南通;而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在同年将第二个生产基地放入长三角。董事长曾毓群在开工仪式上说,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拥有很多实力超群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选择溧阳“有助于宁德时代更快响应客户需求,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客户”。
目前,长三角集成电路的总营收占到全国60%以上;全国超3000家与生物技术、制药相关企业,近一半位于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
“长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得益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于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丰富的科教资源,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的聚集地。
瞩目的金融一体化成绩单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长三角在金融一体化之路上已经远远超前。
2023年末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而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金融创新桥头堡,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创新方面起到领头羊作用。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金融建设的主力军。
作为第一篇大文章,长三角地区在科技金融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202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8部委联合发布《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使得长三角金融创新使命进一步具象化。《方案》要求,加大长三角金融支持创新力度,通过5年左右时间,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
在上海市牵头下,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落地后,各试验区在探索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创融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创金融服务机构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
此外,绿色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一篇重要文章。从中国地方实践来看,长三角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积极探索一体化推进绿色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长三角地区相关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发布《金融助力长三角地区达成“双碳”目标合作备忘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等,共同探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进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打造长三角绿色金融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5月2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宁波五地监管局于在上海共同召开首次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五地监管局共同签署《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指出要建立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在加强长三角金融监管协同、推进长三角金融改革创新、促进长三角金融信息共享、强化党建交流合作和监管人才培养等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政务民生便利共享有序推进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周年。
本报记者也了解到,作为我国人口流动规模较大的区域,6年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持续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协力勾画民生福祉最大同心圆。在一系列“硬”基建的基础上,许多公共服务的“软”联通也正加速推进。在医疗、教育、养老、政务服务等诸多领域,行政区划限制不断被突破,居民跨境办事日益便利。
“为了办个不动产证,以前得跑断腿,现在动动手指就行,这速度比我抢红包还快。”浙江一居民不禁在网上平台感慨道。
据了解,如今长三角区域多地已经实现了从“往返百里路”到“网上全办理”的转变。例如,今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按照自然资源部《深化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一体化‘跨省通办’改革工作方案》相关要求,积极响应长三角不动产登记一体化改革,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并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帮助企业、群众完成登记跨省申请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安徽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比如,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52项居民服务事项长三角“一卡通办”,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此外,在民生方面,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是将居民期盼点作为改革突破点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医保“一体化”不仅在长三角“面”上扩大服务范围,还在示范区“点”上升级服务效能,让居民切身感到“一体化”的可观可感。
2018年,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医保局试点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这一便民服务涉及长三角41个城市2.45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超33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近56亿元;2023年9月起,示范区内872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全部实现免备案异地购药直接结算,意味着三地居民在异地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时,可使用社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直接进行结算。
最新数据显示,医保“一卡通”全域畅通,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覆盖41个城市超1.5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约130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36亿元。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以及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异地养老。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医保结算系统均已接入国家层面的统一信息平台,并在区域内实现联通,涉及41个城市1.8万家医疗机构。从消费权益服务来看,长三角区域内累计培育了“放心消费单位”32.5万家、“长三角实体店异地异店退换货联盟”单位370多家。
医保服务一小步、民生健康一大步。长三角医保“一卡通”背后是就医数据共享、审核标准协同等成百上千个环节的打通,这离不开三省一市有关部门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一点点磨合、一项项推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实在在体现了“同城化”为居民联出健康“获得感”。
2019年10月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沪、苏、浙三地交界处,建设一片一体化发展试验田,范围涵盖: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浙江嘉兴嘉善县,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2024年7月2日,国家发改委又聚焦要素流动领域,发布了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机制、公共数据共享机制、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机制3项成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