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冲 于建平 北京报道
8月7日,黑芝麻智能(02533.HK)发布公告,宣布最终发售价为28港元,位于推介区间(28港元—30.3港元)的低端。公司全球发售3700万股股份,香港公开发售占5%,国际发售占95%,最终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筹约9.51亿港元。
8月8日上午9时,黑芝麻智能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开盘价18.8港元,较28港元的发售价下行32.9%。截至当日下午3时,黑芝麻智能股价报21.85港元,总市值124.36亿港元。
被“智驾芯片第一股”光环笼罩的黑芝麻智能,上市即破发,与其面临的财务压力和市场挑战不无关系。《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黑芝麻智能虽然收入和毛利实现了增长但净利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三年亏损近100亿元。同时,其客户留存率与忠诚度也呈现下滑趋势。
收入增长与亏损扩大并存,三年亏损近百亿元
资料显示,黑芝麻智能成立于2016年5月,是行业领先的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其通过由公司自行研发的IP核、算法和支持软件驱动的SoC和基于SoC的解决方案,提供全栈式自动驾驶能力以满足客户的广泛需求。
IPO前,黑芝麻智能已经进行了多轮融资。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在黑芝麻智能成立后的7年时间里,共完成了超10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亿美元。投资者包括小米、吉利、上汽集团、蔚来、联想、腾讯等明星企业,以及北极光创投、武岳峰科创、兴业银行集团、广发信德等一线资本。
根据招股书,近几年,黑芝麻智能的营业收入呈现出翻倍式增长。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营业收入分别为0.61亿元、1.65亿元和3.21亿元,三年时间增长了5倍多。同时,其毛利也由2021年的0.22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0.77亿元,其中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毛利率也由2021年的18.6%增加至2022年的24.2%。
不过,黑芝麻智能的净利润并没有随着营收以及毛利的增加而增长,仍处于亏损状态,且有扩大趋势。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净亏损分别为23.57亿元、27.54亿元、48.5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99.66亿元。
一名业内专家对《华夏时报》记者称:“这种收入增长与亏损扩大并存的现象,其实是黑芝麻智能正处于高投入、快速扩张的阶段,从它这次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可以看出来。”
根据招股书,黑芝麻智能募集资金约80%将用于未来五年的研发,约10%用于提高商业化能力,另外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尤其是采购SoC量产的存货。也就是说,黑芝麻智能计划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约9.51亿港元净筹中的超7.6亿元用于未来五年的研发。
手握“华山”“武当”两大系列,但客户留存率呈下滑趋势
智驾芯片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出货量、大客户贡献等都非常重要,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站稳脚跟的重要因素。
黑芝麻智能目前拥有用于自动驾驶的“华山系列”高算力芯片,以及“武当系列”跨域计算芯片两大产品系列。其中,华山系列可支持完整的行车和泊车功能,是目前市场上被广泛选择的单芯片行泊一体平台,并且已有领克08、合创V09、东风奕派eπ007、领克07 EM-P等主流量产车型。武当系列,则是专注于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的平台,是首个车规级智能汽车跨域多功能融合计算平台。
在两大产品系列的推动下,黑芝麻智能的出货量及客户数量实现了增长,但是其大客户并不稳定,客户留存率也不理想。
具体来看,招股书显示,根据商业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车规级高算力SoC的出货量计,黑芝麻智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供应商;此外,2023黑芝麻智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为7.2%,相比2022年的5.2%有了提升。
招股书显示,黑芝麻智能的客户群由2021年的45名增长至2023年的85名。目前公司已获得16家汽车OEM及一级供应商的23款车意向订单。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拥有21名客户,已与超过49汽车OEM及一级供应商合作,如一汽集团、东风集团、江汽集团、合创、亿咖通科技、百度、博世、采埃孚及马瑞利等。
黑芝麻智能在招股书中提到:“我们大部分收入依赖数量有限的客户,而失去一名或多名主要客户或销售额大幅度减少将会对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而从2021年到2023年黑芝麻智能的五大客户只有一个“老人”客户D一直存在,其他一直在变化。
2021年,黑芝麻智能的前五大客户分别为客户A、Wingtech Technology Group(闻泰科技)、客户B、客户C、客户D。到2022年,其前五大客户却变成客户A、客户D、Shanghai Baolong Group(上海宝隆集团)、客户E、闻泰科技,相较上一年有两家大客户发生变更。再到2023年,其前五大客户又变成客户F、客户D、客户G、客户H、客户I,即除了客户D之外,其余四大客户均为“新面孔”。
与之对应,黑芝麻智能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也在变化。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大客户收入分别占有关年度或期间收入的40.7%、43.5%、15.2%。而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各年度或期间收入的77.7%、75.4%、47.7%。
“大客户频繁的更迭,也意味着其客户留存率低,并将影响新客户对黑芝麻智能的信任度,也将不利于芯片公司参与车企明星车型的打造。”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中基于SoC的解决方案客户留存率分别为0%、60%、37%,到今年一季度更是回落至15%;基于算法的解决方案客户留存率分别为50%、33%、29%,均呈现下滑。
关于大客户不稳定以及客户留存率下行的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以书面形式采访黑芝麻智能,但截至发稿并为收到回复。
国产芯片自给率尚不足10%,本土智能汽车计算芯片仍需努力
黑芝麻智能的上市,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智驾芯片市场,同时也大众的记忆拉回到了曾经“缺芯”的日子。
2020年底底爆发的芯片短缺,在疫情期间一直笼罩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曾经“一芯难求”之时,多家高管不得不去到芯片供应商工厂门口蹲守,只为能够更早也更多的拿到芯片供应。直到去年年底,长安汽车首席专家李伟还在公开场合表示,芯片短缺还没有完全过去,长安汽车2023年1-9月共计缺芯60万颗。
今年以来,芯片短缺的话题虽然鲜少被提及,但是芯片自给率不足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工信部电子五所元器件与材料研究院高级副院长罗道军在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中国拥有最大的新能源车产能,用量也是越来越多,但目前芯片的自给率确实不到10%,是结构性短缺。”
这一数据再次将国产芯片短缺问题的严重性摆到的本土企业面前。可以说,国产芯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智能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据统计,2023年我国汽车智能座舱渗透率已提升至61.5%,L2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渗透率也达到40.8%。
这促使车企在研发新车型或新功能时,需要更多的芯片来支撑。据罗兰贝格测算,一台具备L1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传统燃油车,通常搭载400—500个芯片,总价值约7000—9000元。而配备L3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芯片数量可达800—1000个以上,总价值超过2万元。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无人驾驶出租车快速发展,汽车芯片市场将潜力巨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794.6亿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905.4亿元,同比增长6.5%。
可以说,在被国外技术巨头长期垄断而又潜力巨大的市场里,中国智能汽车芯片行业一直在试图寻找突破之路的路上。黑芝麻智能、地平线、芯驰科技、紫光展锐、全志科技、芯擎科技等,越来越多的国产芯片企业都在努力以分食更多“蛋糕”。
无论如何,黑芝麻智能都为本土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发展探索了IPO上市之路。正如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单记章在致辞中所言,“成功上市标志着全新的开始,站上新的起点,黑芝麻智能将积极拥抱全球自动驾驶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广阔市场机遇。”未来,黑芝麻智能也将助力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